今年以來,豐城市拖船鎮堅持從群眾所想、所願、所盼出發,積極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大力辦好全鎮群眾的“急難事”、“期盼事”、“貼心事”,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該鎮以黨史學習為契機,聚集問題導向,通過第一時間由鎮班子成員帶領機關幹部下鄉逐村入戶開展大走訪、召集“兩委員一代表”及鄉賢進行座談、群眾來信來訪和“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等方式,充分傾聽群眾呼聲訴求,認真徵詢意見建議,並由鎮相關責任部門從速回應,積極落實人員解決實際問題。

找準“落腳點”,辦好群眾“急難事”。該鎮拖船新居村民聶良清新建的房屋處於低窪地,因鄰里糾紛不讓填塞洼地,弄得過去該房一到雨季就積水受淹,出門只好劃小船,家人飽受之困苦。該鎮駐村幹部得知後,主動到府找來雙方,用心用情協調化解聶良清一家與鄰居的矛盾,使之握手言和,重歸於好。聶良清一家也如願填起了洼地,再也不用擔心新房遭水淹了。該鎮領導在上戶走訪生活困難戶中了解到現年71歲的拖船集鎮一級視力殘疾居民徐德仁,有個想要一隻語音智慧電飯煲和一柄手杖的微心願,當即聯繫民政部門要求按政策儘快給予解決。不久,該鎮民政幹部將配發的電飯煲和手杖送到徐德仁手上,很好了結了該殘疾老人的一樁心願。截止目前,該鎮共出動黨員幹部1000多人次,辦好群眾一家一戶各自生産生活“急難事”300多件。

把握“著力處”,辦好群眾“期盼事”。該鎮積極回應群眾呼聲,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突出辦好一批事關全鎮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該鎮境內105國道長達15公里,以前不少路段由於夜間沒有路燈,嚴重影響過往車輛和行人的生命安全。為此,該鎮拿出財政資金100多萬元,補齊“短板”對境內105國道新安裝太陽能路燈200多只,實現沿線路燈“全覆蓋”。該鎮中心衛生院住院部原來陳舊落後間房少,病床只有36張,遠遠滿足不了群眾治病住院的需求,導致出現病床“一床難求”的現象。該鎮多方籌措資金1000多萬元,興建了現代風格、建築總面積4200米的新住院部大樓,新增床位達80張,徹底解決了群眾看病“住院難”問題。至目前,該鎮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辦好了張家閘排電站興建、農貿市場改造等12件事關廣大群眾生産生活的“期盼事”。

優化“服務面”,辦好群眾“貼心事”。該鎮緊貼便民利民服務,投資100多萬元對全鎮22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三化(標準化、資訊化、規範化)”建設提檔升級,進一步改善接待群眾和添置網上辦公設施等。實行村幹部值日值守“坐班制”、“代辦制”,確保群眾隨時隨地能找到得人管事,也能辦得成事。該鎮便民服務中心著眼群眾辦事少跑腿、不跑腿,一次辦好,努力簡化辦事流程,減少辦事手續,縮短辦事時間。在開辦“不見面網上辦事服務”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一窗式”受理、“一門式”辦結。輔之錯時、延時、預約服務,做到日常服務不打烊,有效破解群眾辦事難、手續繁等難事、痛點,堵點,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據統計,該鎮下放到村級黨群服務中心代辦群眾事項49項,鎮便民中心為群眾辦事“三減”減證明材料4處、減程式環節2個,減時限壓縮辦結時間三分之一。(供稿:豐城市拖船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