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敢”字當先的“沂濤精神”,緊抓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兩大重點,用系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兩社融合、農村電商、廣場夜談等10余項改革經驗。近年來,沭陽堅持黨建引領、系統思維、協同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創立了一套項目審議、部門協作、督查考核、宣傳推廣“四項機制”,確保改革創新有路徑、具體工作有落實、改革創新成效檢驗有標準,為廣大基層改革創新提供了“沭陽方法”。

歷史凝結,沂濤精神以“敢”字當先

沂濤鎮原名太平鄉,1944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朱沂濤烈士更名為沂濤鄉,1999年撤鄉設鎮。“敢為人先、敢想敢幹、自強不息、勇於創新”是沂濤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傳承,也是對“沂濤精神”的最佳詮釋。

“新建起股份制企業桐板廠,成品板出口國外品質好。軋花廠銀山雪海吐花絮,運皮棉車輛急馳來回跑。還有那後起之秀沂濤酒,奪得金牌獎盃把名標。千家萬戶脫貧困,全鄉處處換新貌……”1994年,一首《沂濤新歌》唱響沭陽大地。近年來,沂濤鎮傳承“敢”字當先的“沂濤精神”,圍繞高品質發展目標,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特點,著力打造“特色黨建”“紅色文化”“酒鄉沂濤”“瓜蔞小鎮”四張名片。2020年,全鎮GDP完成12.46億元,同比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573萬元,同比增長32.9%;工業增值稅1980萬元,同比增長86%。

改革創新,唱響當代“沂濤新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敢”字當先的“沂濤精神”已成為激勵沭陽縣不斷改革創新的精神內核。近年來,沭陽縣緊抓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兩大重點方面,用系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2020年,該縣GDP邁上千億級臺階、躍居蘇北縣市第一,多項經濟指標穩居蘇北縣市前列,兩社融合、農村電商、廣場夜談等10余項改革經驗被省、市推廣,繼續唱響當代“沂濤新歌”。

滬江線業工人生産場景 丁華明攝

探索“兩社融合”,打造為農服務“百寶箱”。“兩社融合”即發揮供銷合作社平臺優勢,實現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融合、業務融合、資本融合、項目融合,提升合作層次和服務水準,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

2019年12月,沭陽印發《推進基層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採取“社社共建、社村共建、社企共建”等方式,實施“壯大實體、提升能力、資訊化改造”三大工程,率先探索兩社融合發展路徑。一方面,沭陽通過整合資源,構建更加健全的基層組織體系,完成基層社改造21家,改造面達72%,創建全國供銷總社基層社標桿社5個、農綜社2個、“三體兩強”基層社3個。投資450萬元,結合全縣脫貧攻堅行動,推進服務網點向村級延伸,完成59個村級綜合服務社改造提升,建成電商服務站30個。另一方面,以“兩社融合”為載體,培育種養加、産供銷以及種苗配供、技術服務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目前,沭陽全縣共培育隴集“萬盛水産”、湖東“三枝園”、官墩“百匯蔬菜”、西圩“谷晶稻米”、吳集“鴻豐農業”等現代農業服務中心6家;流轉土地2.1萬畝,託管土地15萬畝,打造萬畝基地1個、千畝基地4個;年實現農産品銷售7000萬餘元,帶動農戶1700余人。

沭陽縣供銷合作總社連續五年入選“全國百強縣級社”“全省二十強縣級社”,先後被評為全省、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先進單位。2020年底,沭陽供銷集體所有者權益突破3000萬元,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尋覓轉型新路,一花一木撬動産業發展。花木産業是沭陽的重要特色産業。以往花農依靠傳統經驗種植和管理花木,規模小、品種單一,並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粗放、落後的生産經營方式使沭陽的花木産業始終遊走在産業鏈的底端。

近年來,沭陽依託沭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制定出臺《沭陽縣國家現代農業項目獎勵辦法》,引領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重點投入綠化苗木標準化生産、造型類和盆栽類苗木項目;引進市場行情好、科技含量高、觀賞造型價值高、經濟效益強的名特優花木新品種,逐步推進花木産業轉型升級。2020年,沭陽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實現總産值92.46億元,其中花木産值86.92億元。“桑墟榆葉梅”“沭陽月季”和“沭陽地柏”等先後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或商標。

隨著花木産業的“熱島效應”逐年增強,沭陽縣搶抓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契機,堅持以資訊化賦能農業現代化,圍繞加快鄉村産業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電商發展環境,讓花農們率先“觸網”,使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數據變成“新農資”、網紅成為“新農民”,實現花木産業結構由一産主導轉變為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形成花木生産、加工、銷售、物流、倉儲等協同發展的格局。“通過夯實農村電商産業基礎、特色花木塑造生態風貌,沭陽這座‘花木之鄉’正以網際網路為載體,逐步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介紹説,近年來,沭陽堅定不移引導群眾“走花路、念花經”,實現産業規模、農民收入、資産價值、從業年齡、農村活力“五個倍增”,真正讓花木産業轉化成促振興、促民富的支柱産業。

目前,沭陽已成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和“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擁有全國最大的農産品淘寶村集群,各類活躍花木盆景網商4萬餘家,12個“中國淘寶鎮”,86個“中國淘寶村”。花木産品産後處理率達90%,“網際網路+花木”覆蓋率達85%。

作為全國四大板材基地之一,木材加工是沭陽另一傳統支柱性産業。沭陽以“發展後勁持續增強、低端産能全面淘汰、集聚能力不斷提升、生産安全有效保障”為方向,統籌規模增長和結構優化的關係,推進安全環保水準較高的大中型企業對安全環保水準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和整改難度較大的企業實施兼併,並制定退出驗收機制確保安全隱患企業有序退出,著力推動木材加工産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實現從“粗”到“精”、由“弱”到“強”的蛻變。2020年,木材家居製造業累計有銷售實績的企業1135家,實現開票銷售246.82億元,同比增長5.84%,佔全縣開票總量25.65%;實現工業增值稅7.53億元,佔全縣工業增值稅的30.90%。

沭陽縣戶籍人口約200萬,是江蘇人口第一大縣。近年來,沭陽創新構建“六六四”調解體系,推廣“廣場夜談”聽取民意,促進各類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著力維護社會安定穩定。“要把人民至上理念貫穿到工作全過程,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盡心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彭偉説。(圖片由丁華明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