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大旺和陳蘭芬課題組合作,揭示了臨床中糖原累積導致肝腫大與肝癌的致病機理,為腫瘤治療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細胞》。

糖原是人體內葡萄糖的儲存形式,是由大量單糖分子聚合形成的細胞內最大可溶的超大分子。通過構建多種小鼠肝癌模型,分析早期階段的肝臟組織並結合肝癌的臨床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在肝臟早期腫瘤病灶及小腫瘤中普遍存在糖原過度累積現象。該發現暗示早期癌變中的癌細胞汲取葡萄糖後,可能更多是以糖原儲能的方式在細胞記憶體儲,而不是以無氧糖酵解形式代謝分解葡萄糖,從而改變了對腫瘤代謝的已有認知。

為了探究腫瘤起始灶存在糖原累積現象的機制,課題組通過顯微切割技術以及RNA—Seq測序,對比分析了早期腫瘤病灶組織與鄰近的正常組織,發現糖原分解酶G6PC(葡萄糖—6—磷酸酶)在癌病變區域表達顯著下降,可能是造成早期癌灶糖原累積的重要因素。

研究還發現,過多糖原累積會導致發生液—液相分離。近年的研究表明,各類腫瘤發生發展中往往伴隨著抑制細胞癌變的Hippo通路的失活,但具體機制仍不清楚。該工作進一步闡釋了累積的糖相分離造成Hippo信號通路失活,激活下游原癌蛋白YAP,從而驅動腫瘤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