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將至,天氣由溫轉涼,晝夜溫差加大。秋分是養生的關鍵階段,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説,秋季養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這樣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避免感冒和咳嗽。武漢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張荻提醒市民,在秋分時期要想保持身心健康,需要做到“四防”:防秋燥、防秋涼、防秋乏、防秋鬱。

防秋燥:多吃滋陰潤燥食物

現代人感受的秋燥,一般表現為皮膚幹、眼幹、鼻幹、咽幹的這種黏膜幹,有的人可能還會出現大便幹、腸道幹的一些表現。秋季和五臟裏的肺部關係最大,所以肺部相關的器官最容易受到秋燥的影響。我們的呼吸系統,就從鼻部的鼻黏膜到口咽部、肺部都會覺得有一種乾燥缺水的感覺,在這個季節很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

秋分以後陽氣開始收斂,空氣中的水分隨著陽氣的收斂,也是下沉的狀態,所以空氣變得比較乾燥。秋季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像百合、銀耳還有梨子。中醫認為脾能生肺,所以我們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説蓮藕、山藥,這些長在土裏面的食物,有健脾的作用,也可以間接性的有滋潤肺部的作用。在我們平時也可以用一些滋陰潤燥、養肺的一些中藥來煲湯,或者是適當的煮點水喝,例如沙參、玉竹、麥冬等。

防秋乏:早睡早起四季皆準

在夏季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相對比較活躍,到了秋季,人就突然會覺得比較困乏,尤其是中午,可能覺得打不起精神,全身無力,或者是早起了沒多久,一會兒又覺得睏倦、乏力、頭暈,這就是秋乏的一些症狀。秋天屬於收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會開始往體內走,人體的運動、精氣神主要是靠陽氣的支撐,所以從秋季開始人就容易感覺有氣無力。這種情況如果不是特別嚴重,就不用治療,它屬於正常的身體反應。

再就是有些人日常生活習慣不是很好,長期的晚睡,生物鐘被打亂,哪怕是晚起,身體也不會得到好的修復功效,所以經常感到疲憊乏力。年輕人可通過中藥調理治療失眠,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長期來看,一定要從自我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培養,無論是秋季還是其他季節,都建議早睡早起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防秋涼:“春捂秋凍”應根據每人體質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俗話説“春捂秋凍”,到了秋季,我們不要捂得太過嚴實。初秋一般還是帶點溫熱之性的,寒邪較少。穿衣要選適宜的厚度,不能因為怕受涼就穿得很多,其實這個時候溫度還是比較高的,如果穿多了,反而更容易受熱,出現感冒的症狀。慢慢地到了深秋,溫度逐漸地下降,可以再適當增加一些衣服。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的人是陽虛體質,本身就怕冷一點,所以就要多穿一點,但都是以舒適度為主。

防秋鬱:多做一些開心的事情

中醫認為,秋與肺相通,肺主氣,司呼吸,在五行屬金,通于秋氣,在志為悲。故秋天容易釀成精神、情志性疾病,尤以抑鬱、失眠最為常見。因此,有人將“秋鬱”稱為季節性抑鬱症。

中醫認為各種情緒之間存在相互克制的作用,“用喜勝憂”,這個治療方法可以治療憂傷的情緒,就是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例如去戶外遊玩等,可以調節憂傷的情緒,通過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通過娛樂活動讓自己開懷大笑,紓解鬱悶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