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應露白,涼夜又秋分。”《2021年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9月23日3時21分將迎來“秋分”節氣。此時節,天高雲淡,露冷風清,鳧雁高去,桂蕊飄香。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説,每年西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節氣的開始。“秋分”和“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不但等分了晝夜,而且平分了春、秋二季,因此命名為“春分”和“秋分”。

“秋分”一到,標誌著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涼爽的秋季,晝短夜長、涼意日濃,特別是夜晚,一夜涼過一夜,再加上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會産生一次次的降水過程,氣溫也隨之下降,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此時節,蟄蟲開始築巢準備冬眠,大雁、燕子等候鳥也成群結隊從塞北飛往江南。

“秋分”時節,雖然氣溫逐漸降低,但金風送爽,空氣清新,谷穗低垂,果樹飄香,到處瀰漫著成熟的喜悅,因為一年一度的收穫季節又來到了。

“2018年,國家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至今已歷三屆。隨著第四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全國各地又將展開一系列具有地域和民俗特徵的慶祝活動,一幅幅‘慶豐收、曬豐收、話豐收、享豐收’的美麗畫卷,將在大江南北徐徐鋪開。”羅澍偉説。

隨著“秋分”的到來,公眾應如何養生保健?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説,此時節,晝夜溫差加大,一方面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衣加被,一方面還要依個人身體狀況,開始耐寒鍛鍊,即民間所説的“春捂秋凍”;與“白露”時節的防“溫燥”不同,“秋分”時節需防“涼燥”,宜常食甘潤生津和清降肺氣的新鮮果蔬,如蘋果、秋梨、柑橘、柿子、山楂、葡萄、百合、蓮子、銀耳等;此時節,人體的“陰精陽氣”正處於收斂內養階段,因此宜早睡早起,多選慢跑、瑜伽、太極等輕鬆平緩的運動項目,以提升陽氣,抵禦病邪;由於日照逐漸減少,人的情緒往往受到影響,要注意保持樂觀情緒,學會自我調養,以喜勝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