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江勞動教育思想誕生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楊賢江針對當時社會勞動教育實際問題和青年學生實際需要,以青年學生為指導對象,“動的青年修養”為核心,“養成完全之人格”為目標,倡導“修養與勞動”並進的勞動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涵養勞動精神、養成良好勞動習慣、提高勞動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彰顯楊賢江勞動教育思想的現實價值。

一、“動的青年修養”為核心

“人間本來是動的人間,而人間中的青年,更是富於動的天性。故從生理上看,從心理上看青年生活的要素,就是這個‘動’字。”青年的本質就是“動”。楊賢江認為,萬事要想成功,就得去動。動的意義“不是肉體上的暴動,不是心思上的妄動,乃是發揮內心的蘊藏,豐富人格的內容,多與人類全體的生命有關係、有交涉,用奮鬥的精神,來創造人生的價值。”因此,就必須加強青年“動”的修養。故提出“用力須專精”和“志趣要純潔”作為“動”的要旨。自動是青年學生必備的素質,教育者僅僅是引導和輔助的功能,要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樹立學生的自動精神。故楊賢江提出,一是將自動作為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在社會實踐中大力推崇。青年,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自動者”,“以自己之能力而為活動者也,即自能之事而自為之者也”。自動的青年要善於自學,遇到阻礙主動克服。事前計劃,事後審慎,臨事機警,事後復案;善於支配環境,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時刻抱有積極進取的態度,主動成人。二是將“動”融入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指導過程。鼓勵學生自修,除學校教育要求的學習知識之外,擴大閱讀知識面,旁搜遠證,探原窮委。他認為,“學不貴博而貴專,然不博又焉能專?此自修之必要也”。三是在團體生活中發展自動力。在團體生活中養成共同生活的習慣,培養合群思想,增長知識經驗,煥發精神,實踐學術,發揮自動力完成自己的事情,勤於勞動且樂在其中,做一個積極主動,積極進取的好青年。

二、“完全之人格”為目標

1921年,楊賢江發表《教育與勞動》《德國之勞動教育》和譯文《英國勞動教育之發達》《美國工廠教育之設施》等大量探討勞動教育的文章,他發現,德國勞動教育所教授的科目顯然是社會主義的,他們的勞動階級建設各種學校的目的,在使勞動者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而他鄙視“把肉體勞動當作卑賤的苦役看待的觀點,在教授方面必以養成活知活能為歸宿,第一要教學生個人生活能獨立;第二要教學生共同生活負責任,而以養成勞動及協作的習慣為目的”。楊賢江將勞動生活看作青年圓滿健全生活的重要組成內容,批評“我國讀書人向來以不事生産為高尚,現在的學生亦不注意到生活問題。以為有了學歷,總會有飯吃”的錯誤觀點,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把講修養與勞動實際結合起來,“注重修養和勞動的並進”。“在學科上,要注重實科的;在訓練上,要注重人生的。”也就是説,學校教學中,不能過分注重傳授理論知識的學科,也要注意偏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學科;而以教授學生日常技能的課程,也要注意對學生人文修養和人生觀的培養。“修養之法,舉之有三:一曰自治,二曰自學,三曰自強。所以舉此三端者,以學校施教以德育、智育、體育之故”。“學校教育之目的,造就完全之人格”,“學生修養之目的,學成完全之人格”。他認為,“教授方便必以養成活知活能為歸宿”,知識和技能二者必不可少,青年學生既要學會靈活的知識,也要學會靈活的技能。為此,他要求青年學生養成勞動及協作的習慣,主張學校要教學生個人生活的獨立,“凡整理清潔諸事宜,不應假手工役,以除倚賴他人之積習,而植勇於任事之初基,能養成勞苦操作之習慣、勤儉誠樸之良性”。“體腦勞動”並進再加上修養的意義,才能有個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個文明社會。

三、端正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習慣,掌握勞動技能

1919年,他發表《現代教育主張與現代哲學》《近代教育上之需要》《勤作教育》,談到“以前之勞動專用筋肉,現代之勞動專用柔嫩之神經”。而教育與大勢息息相關,“須注重實業教育發達,以促進勞動養成勞動之習慣,為主張勤作教育之本旨者。”再次強調,“養成獨立自由之習慣與精神”為勤作教育之要旨”。對於學校教育來説,“在校時,為練習勤勞,為訓練肢體,為運用筋肉,也可有多種關於勞動方面的作業;譬如室內的掃灑整潔,農場的栽培飼養等,皆富有教育的價值,不僅僅為學得一種技巧而已。青年學生做這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從這種勞動生活中“得到對於實際工作的知識和對於特殊職業的知識,重視由實行工作及滿足工作的需要而獲得的習慣,並養成真正認識普遍勞動與人間的理想以及勞動價值的態度。”為此,他希望學校配備有農場、工廠以及機械器具等設備,以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指導青年學生過勞動生活。他認為青年該有以下的勞動思想:“第一,我們該信仰‘工作即生活’,該實行‘一天不做工一天不吃飯’的教訓。這裡要把從前名士派‘不問生産事’的狂妄用想除去了。第二,我們該學得一件技藝使用體力的,以實現分工互助的原則。——這裡要把從前賤視肉體勞動的荒謬觀念除去了。第三,我們該為現代被壓迫的勞動群眾做解除束縛、改良生活的運動,向不勞而獲、作威作福的壓迫階級施行攻擊,以期實現大家做工且有工可做的社會。”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人類謀生的手段,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兩者沒有等級上的差別,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他反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等級觀念,提倡人人參與物質生産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青年學生應改變對勞動的看法,把勞動作為一種自我改造的快樂而非負擔。楊賢江主張教授青年學生相應的勞動技術課程,在教勞結合中學習勞動知識,養成勞動的良好習慣和正確態度,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實現教育勞動化的真正意義。

在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促進,強調“‘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楊賢江勞動教育思想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既揭示了教育的價值、教育的社會功能等教育哲學領域內的重要概念和諸多問題,又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原理,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普適性的價值。結合楊賢江勞動教育思想內涵要義,從人的勞動能力建設轉向人“知、情、意、行”的全面進步;從心智培育轉向身心一體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張健華,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藝歆,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