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記原中央蘇區,紅軍故鄉,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張必發。

摘要:

張必發,原中央蘇區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五年革命,一朝被害。其子七歲,地下黨員帶往深山逃難二年,隨祖母討乞四年,承紅色血脈,不畏生死,又奮勇前行。

2014年正月的一天,長汀縣博物館陳偉田副館長的辦公室來了兩個老人,88歲的張承宗和他的老伴。張承宗是長汀法院的退休幹部,他跟館長説:“我與老伴在博物館門前過往幾十年,聽説這裡是展覽中央蘇區人物事跡的,我想打聽個人,不知有沒蹤跡?”

陳副館長説;“你打聽誰?”

張老説:“張必發”。

陳副館長問:“張必發是你什麼人?”

張老説:“是我的父親。”

陳副館長拿出一本書,翻到某一頁,説:“張必發曾任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你説是他的兒子,有什麼憑據?”

張老説:“有。1951年長汀縣人民政府發給我家的《土地房産所有證》。證上分田分房的四口人有他的名字:張承宗、林三嫂、陳陳、張必發。”

陳副館長問:“張必發活到了解放後,分到了田地房屋?他後來怎樣了?”張老長嘆一聲説:“沒呢,説來話長啊!”

此後,博物館李鴻副館長到張老家走訪,揭開了鮮為人知的一幕。

張必發(1906----1935),又名張佔鳳,1906年生於福建汀州城郊,祖籍長汀縣三洲小潭村,祖輩都是三洲汀江碼頭的搬運工,後遷居汀州城郊羅坊鄉上塅村。1929年紅軍入汀時,張必發在汀江碼頭當裝卸工人。他為人熱心,生性耿直,愛打抱不平,敢為工友説公道話,在群眾中很有威望。當年汀州水運繁榮,貨物流通多依賴船隻,碼頭成為人流量最多的地方,紅軍宣傳革命,汀江碼頭是必到之處。張必發接受了革命宣傳,積極投身革命,不久被選為碼頭工會負責人。經過鍛鍊,他漸漸成為一名較成熟的革命者。1932年6月汀州市工農代表會議改選,張必發被選舉為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

張老講,他奶奶(人稱江三叔娓,1950年9月去世)生前説,張必發有一次回家很高興,説毛委員邀他走街串巷好些天,叫汀州市政府要關心群眾生活,説毛委員是個大好人。

翻開《長汀人民革命史》,蘇區時期長汀的紅色政權有以下記述:

1929年3月12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進入長汀四都。14日,紅軍攻下長嶺寨,消滅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郭鳳鳴部,解放汀州城。3月初,中共長汀特別支部改為臨時縣委。20日,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批准成立中共長汀縣委,書記段奮夫,委員王仰顏等,成立“長汀縣革命委員會”,駐地雲驤閣;主席邱潮保。4月初,紅軍離汀回師江西。5月19日,朱毛紅軍再經古城四都抵濯田,渡過水口,經涂坊、南陽,下上杭、龍岩。8月底,紅軍主力從閩中返回閩西。11月23日,紅四軍再次進入汀州。

1930年5月18日,在涂坊成立長汀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涂作義,後來接任為張貴順——肖金水——李庭輝——曾炎。10月,長汀、連城合併成立汀連縣,成立中共汀連縣委、汀連縣蘇維埃政府。汀連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段奮夫。

1931年9月11日,紅一軍團第十二軍配合閩西地方紅軍新十二軍攻克汀州,閩西蘇區和贛南蘇區連成一片。10月,成立中共汀州市委,王觀瀾任書記(建國後,王觀瀾歷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原農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後來繼任為羅忻然——梁國斌——彭儒。成立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饒根,後來改選為張必發——曾志向。

1932年3月,撤消新汀縣,主要區域並到長汀縣,選出長汀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藍興南,後來改選為溫必權(後來被選舉為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涂作義——賴觀正。

1933年9月,在城關成立中共兆徵縣委、兆徵縣蘇維埃政府,縣委書記王惠民,後來接任——廖漢華——岳德義;選舉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張必發,紅軍長征後接任為——廖蓮英——邱文——江仁富。

1934年10月紅軍北上長征。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葉劍英、羅明、張鼎丞等都到過汀州市蘇維埃政府檢查指導工作。劉少奇在這裡指導過職工運動,陳雲在這裡撰寫了《怎樣訂立勞動合同》一文。

關於汀州市委與汀州市蘇維埃政府的工作,《長汀人民革命史》稱:

汀州市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的直轄市,在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指導下,汀州市委市蘇維埃政府工作出色。汀州市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為粉碎國民黨對蘇區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支援革命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人們譽為“紅色小上海”。如:成立了汀州市民警局;在營背街恢復火力發電廠;創辦中華商業公司、中華貿興公司、中華紙業公司、中華蘇維埃福建省銀行、閩西工農銀行、中華織布廠、紅軍斗笠廠、紅軍印刷廠、彈棉廠、兵工廠、熬鹽廠、樟腦廠、煉鐵廠、列寧書局、紅軍醫院、紅色郵政局,組織造紙、織衫、煙絲、雨傘、竹木器具、傢具、磚瓦、油紙、皮枕、藥材、鐵器等二十多種手工業生産合作社。為籌措軍費,先行增設汀州關稅處,徵收汀州出口貨物稅。成為蘇區經濟戰線的尖兵。

1932年10月,受“左”傾思潮的排擠,毛澤東離開瑞金來到汀州市,一邊養病一邊深入汀州市黨政機關、企業進行社會調查並指導革命鬥爭,他與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張必發等人走街串巷,與郊區農民一起生活勞動拉家常,寫下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光輝論著。

毛澤東不但在休養所召開過多次座談會,調查會,積極分子活動會,詳細地向各位代表了解汀州市的經濟建設情況,而且,還深入到基層工會、商會、合作社、公營工廠、機關等,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到當時農村沒有人挑柴來賣,米被奸商壟斷了,鹽運不進蘇區,鹽老闆都把鹽藏起來賣高價;汀州市政府對群眾生活中的這些實際問題,開會時不重視,只強調擴大紅軍,組織運輸隊。

為解決工人、農民、戰士反映的各類問題,毛澤東專門前往汀州市蘇維埃政府召開幹部會議,一方面聽取幹部們如何加強汀州市政府各項工作的意見,另一方面把工人和群眾反映的意見告訴市政府領導。毛澤東非常希望汀州市的幹部學會做生意,注重經濟工作。關心群眾生活,切實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問題、婚姻問題。

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下,汀州市蘇維埃政府的工作一度顧此失彼,沒有注意解決群眾生活中的物資需要。毛澤東調查發現後,對張必發等市蘇維埃政府領導給予了及時批評。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到:“以前有一個時期,汀州市政府只管擴大紅軍和動員運輸隊,對於群眾生活問題一點不理。汀州市群眾的問題是沒有柴燒,資本家把鹽藏起來沒有鹽買,有些群眾沒有房子住,那裏缺米,米價又貴。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十分盼望我們幫助他們去解決。但是汀州市政府一點也不討論。所以,那時,汀州市工農代表會議改選了以後,一百多個代表,因為幾次會都只討論擴大紅軍和動員運輸隊,完全不理群眾生活,後來就不高興到會了,會議也召集不成了。擴大紅軍、動員運輸隊呢,因此也就極少成績。”

受到毛澤東的批評,張必發組織汀州市蘇維埃政府領導及時召開各項會議,努力改變工作作風,切實解決群眾最急需的生産生活困難。經常注意群眾的生活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小孩讀書問題,許多人生芥瘡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生活上的實際問題,都把它提到工作議事日程上進行討論,進行檢查。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實解決群眾生活問題。

一是加強糧食調劑局工作,開設汀州紅色米市場,保護商人的正當貿易,促進金融流通,組織合作社,夜訪貧農解憂難,組織耕田服務隊,組織砍柴隊上山砍柴,發動群眾熬製硝鹽等;

二是在各行各業成立基層工會來負責做好工人的生産生活工作。在京果業、紙品業、紡織業等24個行業,成立基層工會,認真落實蘇維埃政府的政策,執行《工會組織法》,代表工人利益,組織工人參加生産管理,保護勞資合同,增加工資,改善工人生活,保護婦女兒童權益,解決失業問題;

三是成立優紅家屬委員會,表彰紅軍好家屬,發放紅屬優待證,籌集資金,組織人力物力,解決紅軍家屬的犁田耕地收割等生産生活問題,切實解決參軍青年的後顧之憂。

這些措施的落實,汀州市委、市蘇維埃政府及時糾正了毛澤東指出的問題與錯誤。使廣大群眾認識到,蘇維埃幹部是代表群眾利益的,是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的。此後的各項工作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如,擴大紅軍,動員運輸隊走在了各縣前列,還為紅軍“收集5萬床被單”、“借谷60萬擔”、“募集20萬雙草鞋”,編制20萬頂斗笠。汀州市紅軍軍服廠,趕制了大量軍衣、軍帽、綁腿、被單、子彈袋、乾糧袋等。紅九軍團北上長征時,為每人發給一件新灰斜紋布薄棉衣、一條新灰夾被、三雙新草鞋、幾斤口糧等。

在這段時間內,張必發組織汀州人民做出了突出成績,受到蘇維埃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的大力表揚:《紅色中華》第29期、30期、34期、40期、55期、62期、65期、66期、67期、69期、72期、78期、98期、106期、110期……等,報導了汀州市許多動人事跡。

受毛澤東的熏陶與影響,張必發成長為一名共産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者與踐行者。1934年10月紅軍北上長征,組織上安排張必發留下做地下工作。張必發還將自己的親弟弟張佔東也送上前線,加入紅軍長征的隊伍。按照省委“保衛汀州”的要求,組織成立數百人的抗敵大隊,配合紅軍24師阻擊敵人,使主力紅軍順利轉移。

1935年正月在汀城寶珠門被國民黨還鄉團捕獲,敵人想從張必發口中知道紅軍撤離後還有多少共産黨員留下來開展秘密活動?還有什麼計劃?……但是無論敵人使用何種殘忍的手段,都沒能得到一絲想要的東西,最後氣急敗壞的敵人對張必發做出了槍決的決定,幾天后在枕頭坪(現福裏區)被槍殺,就義時年僅29歲。張必發的英勇就義,原汀州市的革命同志沒有一個受到牽連,保護了一大批革命火種,為黨的敵後遊擊戰保存了強大的實力。

張承宗(1927----2018),男,生於1927年12月19日。張必發擔任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期間,帶領糾察隊打土豪分田地,土豪劣紳對他恨之入骨。張必發遇害時,他的兒子才七歲。刑場上還鄉團有人説,“張必發有一個兒子,要斬草除根”。一名地下黨員聽到這話,偷偷帶著七歲的張承宗逃到汀州城西大山裏的“半天棟”“九里嶺”搭茅棚隱居。地下黨員以燒木炭謀生,兩人在山上一住就是兩年。由於長期風餐露宿,生活艱苦,二年後的一個春天,地下黨員得重病支撐不住,臨終前把張承宗送下山,走到“雷公棟”山腳下時倒在路邊,時已九歲的張承宗由挑炭工人送回家。到家後,家中只有奶奶一個人了,他的母親在張必發被害後幾個月就死了。年邁的奶奶帶著小承宗掩埋了地下黨員的屍體,走上了乞討之路。幾年間祖孫倆討遍了河田、策武、四都、新橋、古城等地的許多地方。承宗13歲那年,奶奶已七十多歲無力走遠路了,汀城一個叫江老李嫲的好心人收留了他們,於是在江家住下,對外稱是江家親戚。

林三嫂(原姓曾又名秀珍),女,瑞金縣雲石山人,生於1932年12月9日。因受不了繼母的虐待,1946年春私自出走,跟著挑夫一路從瑞金來到長汀。三元閣照壁背的林長順夫婦收留了她,認她為義女(在林家排行老大,人稱大妹哩),後到新莊村羅屋地主家放牛。1949年春經林家介紹與張承宗結婚。1950年9月生育第一胎男孩,7天后死亡,抱養陳姓女孩作養女,取名張陳陳。

1949年10月18日長汀解放,土改工作組動員張承宗參加農會。承宗的奶奶(人稱江三叔娓)心有餘悸,不同意承宗參加土改工作。工作組徵求承宗妻子林三嫂的意見。林三嫂説:“尼次唔比得(這次不比得)前次解放,毛主席萬萬歲,可以出來幫政府做事。”於是張承宗參加農會,後來擔任羅坊鄉民兵營長。

1950年前後,國民黨殘余部隊和地方土匪活動猖獗,他們或遁入深山或躲入山洞負隅頑抗。張承宗作為民兵營長,和大軍(解放軍)一起剿匪。經歷兩次危險。

石燕岩,原名石燕洞,汀州城南屏山以南的一個小山窩,其地陡峻,岩洞密布,深淺不一,或十幾米,或幾十米,是土匪躲藏的好地方。1950年秋天的一天早晨,有群眾報告,石燕岩山洞中發現土匪。縣剿匪隊20多位解放軍來到民兵營長張承宗家,要求鄉里組織民兵一起去石燕岩剿匪。張承宗一邊讓妻子做飯給解放軍吃,一邊去組織武裝民兵。到了石燕岩,當地村民説,石燕岩有一個大洞,深達幾十米,有兩個出口,分別在小山的東面和西面。經商量決定兵分兩路,民兵一路從東方洞口入,解放軍一路從西方洞口入,相向搜索前進。洞裏潮濕陰暗路滑,兩路人馬靜靜前行,慢慢向前。來到一個轉彎處,不知是誰踩動了一塊石頭,“嘩啦”一聲,引來對面噠噠噠一梭子彈,差點射中領隊的張承宗。原來對面是解放軍,這邊急喊“是我”,才避免了自己人傷亡。這次土匪躲進其他洞穴,搜索無功而返。

又有一次,在縣看守所關押的一個土匪説要立功,稱在石燕岩山頂有個洞,裏面藏有土匪。縣看守大隊的解放軍將土匪押出帶路,和武裝民兵一起進山清剿。土匪被繩子綁著,留出一段繩子由張承宗拉著。一行人來到山頂陡峭處,土匪猛然往山下跳去,拉著繩子的張承宗被摔倒在岩石上,差點被一起帶到懸崖下。

張承宗先後在糧食部門、公安部門、鄉鎮工作過,最後在長汀縣人民法院退休,2018年12月去世。

在參加工作和退休後的幾十年裏,張承宗從沒有向外界或子孫説起父親張必發和自己小時候的苦難。近九十歲時,老兩口在三元閣“福建省蘇維埃歷史博物館”門口,看到每天許多人進進出出,有點好奇。一次問門口的值班人員:“這裡是做什麼的?”值班人員回答:“是展覽福建省蘇維埃時期革命事跡的”。於是有了進館打聽的想法,於是才知道父親土地革命時期是原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

2018年11月29日,92歲高齡的張承宗病重住進龍岩市博愛醫院。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時,面對電視新聞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他肅然敬禮,致敬他心中的共和國。並向他身邊的孩子們説起了他的父親和自己的童年。最後,他希望孩子們作為革命後代,要牢記先輩的革命初心,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將蘇區的紅色思想和精神注入到砥礪前行之志中,守好守牢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人民共和國!

(文:賴永發 戴生晟 部份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

1、《長汀人民革命史·黨政建設·汀州市委與市蘇維埃政府》中共長汀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0年版

2、《長汀人民革命史·糾正“左傾”勞動經濟政策·毛澤東深入汀州市進行社會調查》中共長汀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0年版

3、《中國蘇區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作者:陳立明邵天柱羅惠蘭

4、《紅色中華》全篇(整理本)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央檔案館

5、《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主席張必發後人講述先輩往事》李鴻《福建黨史月刊》2020第二期

6、《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 193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