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前面有只狐狸!”

驅車前往王家梁村的路上,對面山坡上出現的一隻狐狸讓張樂很是開心。他作為這個陜西最北端村子的駐村工作負責人已經4年,對於任何能夠證明當地生態改善的事情都不願放過。

image.png

“以前黃沙漫天的時候哪能看到這些野生動物,這些年村子周邊山坡越來越綠,野雞、野兔、狐狸都開始出現,説明我們的生態越來越好了。”張樂説,“以後村子的發展,就得靠眼前的這一片青山綠水。”

當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北緯39°35’06",東經111°07’45",這便是陜西省最北端王家梁村的地理位置。該村是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三面都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下轄的地區接壤——北面是沙圪堵鎮廟壕村,東北面是薛家灣鎮長灘村,東南面是龍口鎮臺子梁村。

image.png

“除了本村之外,整個三秦大地都可以稱為‘陜南’。”這是2017年本報記者到王家梁村採訪時最直觀的感受之一。彼時,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不久,脫貧攻堅早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人心。王家梁村也沐浴在春風中,蓄勢待發。如今,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記者再次來到王家梁村,實地探訪當地百姓的幸福新生活。

“過去幾年,村上徹底變了樣。”65歲的李佔清説。李佔清打小就沒有離開過王家梁村,對於這裡曾經的貧窮與落後深有體會。“20世紀90年代,有兩個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我們家吃上了白麵饅頭,二是我們村終於通了電。”

2016年,府谷縣拿出2000多萬元為王家梁村及周邊村莊建成了一條寬5米、長3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這條路被鄉親們稱為村裏的“生命線”。李佔清説:“現在路修好了,無論是去北邊的內蒙古準格爾旗,還是去陜西這邊的府谷縣城,都方便了不少。”

以通村水泥路的貫通為標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王家梁村因時代發展,邁入了發展快車道。

4年前,村上的負責人曾告訴記者:“我們村耕地很多,有5900多畝。但過去村民們對政策不明瞭,害怕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以後承包權慢慢也就沒有了,所以寧願撂荒也不願意流轉。”

4年後,王家梁村黨支部書記李政説:“2018年,村上在上級黨委的大力支援下,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大家放心地流轉了土地,村子發展有了堅實保障。”

4年前,村上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裏的村民中有近40戶走上了發展養殖業的道路,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約為9600元。

4年後,外出闖蕩的年輕人開始回鄉,村上也分別在樹坪自然村建成百畝山地蘋果園,在樊圪洞自然村配套建成山地蘋果冷儲保鮮庫。今年千頭湖羊養殖基地即將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建成,村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早已破萬元,正在向著2萬元的目標進發。

4年前,村民們都認為海紅果是個好東西,而王家梁村自然生長的海紅果樹如果能充分實現它的價值,肯定能讓村民的收入再上一個新臺階。

4年後,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王家梁村大力發展以海紅果和大扁杏為主的經濟林果産業。目前,全村種植經濟林果總面積3000余畝。其中樹齡200多年的海紅果“樹王”飽經風霜,吸引了大量遊客觀光,推動了當地鄉村特色旅遊發展。

“真不敢相信,短短幾年,當年的夢想就變成了今日的幸福。”李政説,“我們這樣一個偏遠村子,現如今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百分之百,村民都能按照政策享受醫療報銷,60周歲以上老人都能享受到養老金。”

黨員是村民過上好日子的“主心骨”

2018年,李政下定決心回到家鄉,帶領村民們過上更好的日子。當然,這個決定並沒有得到包括家人在內的許多人的支援。畢竟那時候的他已經離開村子16年,在外打拼出了自己的事業。但李政還是決定回來,只因為當年的夢想。

1997年,作為村裏屈指可數的高中畢業生,李政像父親一樣當上了鄉村教師,任教于當地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所小學。那時候,他的夢想是通過教育改變下一代的命運,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村子徹底擺脫貧困。然而,那時窮苦的生活環境讓村裏的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隨之而來的便是學生人數的日益減少。

2002年,當學校的人數降至個位數時,李政選擇了離職,去往鄰近的準格爾旗發展。“人走了,但我的心一直在老家這邊。”李政説,儘管後來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但他卻始終放心不下村裏,最終他想明白了,自己的家鄉終究得靠自己去建設。

也正因為如此,當老家的村民提出想讓他帶領大傢夥兒一塊幹的時候,李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2018年,在村民的支援和黨組織的信任下,身兼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李政正式接過了王家梁村脫貧致富的大旗。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4人——大部分為60周歲以上人員,農業生産效益較低,面對王家梁村的現實村情,李政選擇從班子建設和培育致富帶頭人做起。

“無論何時何地,黨員都應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李政説。在他和上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王家梁村黨支部近年來共發展年輕黨員3名,現共有黨員24名,其中女黨員2名,大專文化程度黨員6名。

面對村裏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現狀,李政盡可能地引進一些種植大戶或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一支由黨支部、致富帶頭人等為發展核心的團隊,規劃了“黨支部+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股民”的産業發展模式,全民參股,按股分紅,建立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産業運作機制。

image.png

看到李政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執著,作為駐村工作負責人的張樂非常感動。駐王家梁村4年來,他早已將這裡視為第二故鄉。記者跟隨張樂行走在村上,村民都會熱情地和他打招呼,邀請他去家中做客。

“説實話,剛來村子時覺得這裡很落後。”張樂説。2011年,警校畢業的他被分配到府谷縣司法局工作。那時的他,儘管也會因為工作關係去府谷的農村,但對農村工作並不精通,對農業和農民更是缺乏了解。直到2017年,由組織上選派,張樂來到了王家梁村。

在此之前,在王家梁村駐村的是古城鎮組織委員楊利。楊利和群眾打成一片,為張樂打下很好群眾基礎的同時,也讓張樂倍感壓力。來到村上後,在楊利的帶領下,張樂走訪了村上的每一戶。“深入了解之後,我感受到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張樂説。

如果説李政的工作方向是帶領群眾致富,那麼張樂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服務群眾和凝聚群眾。群眾的莊稼遇到病蟲害了,他會第一時間聯繫縣上的農技中心予以解決;群眾生病需要就醫,他不僅會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去接送,更是主動協調解決合療的報銷問題;群眾鄰里間有了矛盾,他便把兩家人請到一起坐下協商解決,做到矛盾不出村。

張樂説:“對群眾好了,群眾才會相信我們黨,黨的政策才能得到最好的貫徹;群眾之間關係好了,我們才能凝聚起脫貧致富的最大合力。”近年來,王家梁村制定了村規民約,通過舉辦道德大講堂,評選精神文明五好家庭、孝媳孝子、誠信公民,樹立脫貧典範,設立紅黃榜,村風民風有了大變化。

村裏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在李政和張樂的團結協作下,王家梁村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是早前從王家梁村離開的村裏人,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李埃牛就是其中一員。

2018年,同樣在外創業有成的李埃牛決定返鄉,56歲的他在老家王家梁村開始二次創業。李埃牛説:“村上一直想成立合作社,但一是沒有資金,二是王家梁村是個山村,土地也不規整,機械化作業施展不開,想要發展集體經濟並不容易。”

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給王家梁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在政府的扶持下,王家梁村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建立了135畝蘋果基地、30畝育苗基地和200萬噸的冷庫,為發展果業經濟奠定了基礎。

image.png

“今年,我們村將要建成一座存欄量1000頭的養殖場,不僅能進一步夯實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能帶動村民一道發展養殖業,帶動他們不斷增收致富。”李埃牛説。

相比于李埃牛的返鄉,周奮義更關注“出鄉”。“80後”的他是村上最早回來的一批人中的一員。2009年,外出沒幾年的他便看到了家鄉發展養豬産業的優勢:地廣人稀,遠離污染源,對面的內蒙古還有大量的屠宰場。

“留在家鄉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受窮,只要路子對,在哪都有創業致富的可能。”周奮義説。在發展養豬産業的過程中,有一件事他沒有預見到,那就是隨著他的養豬場規模不斷擴大,飼料需求不斷增多,村上原本滯銷的玉米變得不夠用了。全村的玉米産量,現如今還不到他養豬場用量的一半。

“去年僅收購玉米這一項,就給村民帶來30萬元以上的收入。此外,想養豬的村民也不必再捨近求遠去外地採購仔豬,去年我這個養豬場就給全村提供了100頭仔豬。”周奮義説。

對於王家梁村的未來發展,張樂和李政相信一定是發展海紅果産業。海紅果是一種富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的水果,被譽為“果中鈣王”。府谷縣是“中國海紅果之鄉”,目前海紅果種植面積達5.1萬畝,年産量約4萬噸。

王家梁有一棵200年以上樹齡的海紅果“樹王”。這個“樹王”長在一個溝槽平地中,佔地半畝多,主乾大部分在地下,裸露部分直徑約2米粗,上分4個枝杈,各枝直徑有1米多,再上又形成了高大的傘蓋。此樹年可産海紅果1000余公斤。

4月27日,王家梁村舉辦了第四屆海紅花觀賞節。大批攝影愛好者和遊客來此采風創作、拍照留念;鮮海紅果、海紅果幹、杏幹、桃乾等農産品和當地特色風味小吃引來不少遊客駐足品嘗、購買,當地村民又多了一條致富路徑。

李政説:“王家梁村的發展充分證明,激發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內生動力,對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關重要。”

記者手記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在陜西與內蒙古交界處的王家梁村,記者聽到村民説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過去幾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駐村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王家梁村徹底告別了貧困,邁入了新生活。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持續,是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大任務。

在王家梁村採訪的日子裏,記者聽到了來自基層的很多心聲。村民李佔清的願望是村子有敬老院、養老院,村子裏的留守老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致富能人周奮義的願望是政府加強養豬産業的宏觀調控,避免市場大起大落影響到養殖戶;村黨支部書記李政的願望是儘快修通村上的産業致富路;駐村工作負責人張樂的願望是加強村民們的種植技術培訓。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在今後農村發展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因此,我們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鬥。(來源:陜西日報 記者:張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