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給人的印象古老而傳統,相較追逐時尚風新潮流的年輕人,二者似乎難有交集。但在6月12日在泰安紅門廣場舉行的山東省“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暨“紅色文化主題月”啟動活動上,現場表演展示的泰山皮影、糖畫、旗袍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憑藉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被新青年們“玩轉”。

泰山皮影成閃亮潮牌

“咿呀呀……”一陣響亮的唱腔,拉開皮影表演的大幕,6月12日,在泰山景區紅門遊客中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泰山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正向觀眾表演著自己新創作的劇目。

臺後,他手腳並用,同時操作8樣樂器和各種影人,邊唱邊演。臺前,觀眾看著上下翻飛的影人,聽著有趣的伴奏和唱腔,熱鬧非凡。

短短五分鐘錶演,贏得現場觀眾滿堂喝彩。下場後的范正安告訴記者,“每次表演都得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裏舞著人,腳下踩著槌,一個人當十個人用,協調調動全身。”

范正安介紹,現在泰山皮影有了自己的官方抖音號和快手號,粉絲量都超過百萬人,大多是年輕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大咖。超燃人氣吸引了不少網路品牌方前來尋求合作。

泰山皮影第八代傳承人朱玉馨介紹,泰山皮影已成為王者榮耀、大話西遊等網路遊戲平臺的官方合作夥伴。去年,他們聯手“餓了麼”設計了一款印有泰山皮影漫畫的文化衫,成功在上海春夏時裝周上展演,成為不少時尚博主、明星大腕爭相穿著的潮款。

“這幾年,我們大力延伸文化內涵,打造了一批像泰山皮影文化衫這樣的文創商品,用旅遊載體來帶動更多文物資源‘活’起來,讓遺産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泰安市文旅局黨組書記侯衛國説,今年,當地成功舉辦了“泰安十大伴手禮”評選活動,讓越來越多非遺産品走向前臺。

佔領手機端“玩轉”新青年

在山東,越來越多非遺産品正從博物館裏走出來,不僅傳播渠道多元化,文化品位也越來越時尚,圈粉不少年輕人。

“我們要佔領手機端,讓非遺上網。”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告訴記者。當下的中國正經歷一場數字革命,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非遺也是如此。

付俊海介紹,為讓非遺走出去,走近年輕人,山東正積極打造全國首個數字非遺平臺,搭建數字博物館,讓人們坐在家裏通過手機就能暢遊非遺世界。預計該平臺今年“七一”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

目前,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觸電上網。泰山皮影是其中之一。“我們把精彩表演片段放到網上,吸引來更多年輕人圍觀。”朱玉馨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創作的抗擊新冠肺炎題材的皮影戲,點擊量超過千萬。

非遺進學校圈粉年輕人

為培養更多非遺人才,山東積極乘借國家鼓勵高校設立非遺保護專業的政策東風,“省文旅部門計劃今年聯合山東大學成立非遺研究院,打造山東非遺人才聚集地。”

不少非遺項目傳承人開始改變固有的家族傳承觀念,紛紛與高校合作,培育更多年輕人傳承老工藝。

曲阜市三孔古建築工程管理處在古建築修復方面享有業內盛名。古建築修復技藝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保護傳承?三孔古建管理處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像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都把我們這兒當作學生實踐基地。”該管理處副主任孔德銘説,前不久,他們與東南大學合作的傳統材料改性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立項。

三孔古建管理處舉辦的文物職業技能大賽中設立院校組鼓勵大學生參與,“獲獎學生可以獲富民興魯獎章,分量等同於市級勞模。”孔德銘説,現在他們400多人的隊伍中,有六七十人是大學生。

樂於將技藝向社會分享的還有新泰玉氏鴻葉旗袍製作技藝創始人牛玉葉。2018年,她義務培訓1.5萬名家庭婦女,助力她們再就業,2020年,又成立學校專門教授年輕人如何製作魯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