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會主辦,成都市成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承辦的“傳承、融合、發展——幼兒園民俗節日課程+”線上線下研討推廣會在十四幼和雅分園召開。

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巴登尼瑪、彭俊英教授,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會學前教育專委會劉先強理事長、周倩副理事長,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王霞副研究員,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中心徐宇主任,成華區教育局葉樹文副局長等領導、成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沈明德院長、唐皓副院長等。教育部園長培訓中心卓越園長培訓班學員,以及來自省市內外園長、教師等100余人現場參與研討。本次線上通過抖音、微網志、川教觀察視頻號等網路平臺共計約有7000人次觀看。

一、領導致辭

▌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會學前教育專委會理事長劉先強致辭

劉先強理事長對十四幼長期以來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兒童浸潤、發展與支援表示了肯定。他認為十四幼民俗節日課程具有極強的歷史感、現代價值和時尚意義。

▌成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沈明德致辭

沈明德院長強調幼兒園課程是提高教育品質、彰顯辦學品質的關鍵,我區充分挖掘整合天府文化資源,將天府文化、民族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形成了以十四幼民俗節日課程為代表的一批區域主導性課題,紮實推進區域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加速學前教育優質倍增。

二、首屆兒童民俗節“百氏可樂放水賞花”

四月芳菲,不負春光,放水賞花,“姓”福集結,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首屆民俗節在一場盛大的放水儀式中徐徐拉開帷幕。每一個姓氏都代表著了不起的中國人,有我、有你、有他,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一起遊玩探索發現吧!

三、專家講座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巴登尼瑪《文化與教育》

巴登教授講解了人類的起源、文化的結構、文化符號、文化與教育,在專題報告中特別指出今天來到十四幼大開眼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看不見的文化,在遊戲現場實實存在。也在這裡看到了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比如音樂的符號、舞蹈的符號、慶典的符號、服飾的符號等,不僅是文化符號本身,更體現了符號背後的價值,兒童在文化中,文化在兒童心中萌芽。更可貴的是今天看到的這些符號也是以人為本的符號,表現出尊重兒童的過程,尊重每個兒童的特點。

四、成果分享

1、兩位教師用自己班本化課程實施案例向參會來賓講述十四幼故事 

▌羅屹 《美呀美,趕花會》 

▌魏儼 《“雲”上的中秋》

2、十四幼集團何世紅園長《民俗節日課程+建設的14幼行動》 

何園長從“源於愛,20年的堅守和積澱”、“精於勤,成果的形成與培育”、“顯于行,成長的印記和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五、專家點評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管理所教研員王霞

王霞老師認為我園課題的選題很有價值,在頂層設計上思路清晰,實踐落實到位,做好了成人文化向兒童文化的轉化。成果豐厚,輻射影響範圍廣。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

徐宇主任的感受在於民俗節日課程+成果體現了深刻的育人思想,全面的育人目標及以幼兒為主體的兒童觀,十四幼活動現場與案例分享都體現了“玩民俗、享文化、樂發展”課程理念,實現著“中國底色,多彩兒童”的辦園理念。

▌四川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系主任彭俊英

彭老師表明感受到傳統文化在14幼的流淌,傳統文化兒童化的轉化,14幼的行動體現在兒童的學習方式完全是幼兒化的,符合《指南》中的兒童學習方式,同時民俗節日活動中幼兒是自主參與、自主決定的,問題解決的決定者都是兒童。

民俗節日課程讓民俗之美以其獨有的樣態滋養著每個孩子,我園在近20年的民俗節日課程+的實踐探索中,將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文化育人課程中生動演繹,此次成果推進會的召開,更加堅定了我園踐行“傳統文化育人課程在幼兒園的實踐探索,為培養出“中國味”的兒童而不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