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銀市平川區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堅持“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黃嶠鎮神木頭易地扶貧搬遷點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種養殖,建設扶貧産業園、勞務輸轉等方式,切實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一目標。

一棟棟小樓錯落有致,房前屋後綠植掩映、繁花盛開,庭院整潔乾淨、綠意盎然,文化廣場上休閒設施、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村委會、幼兒園、養老院等附屬設施齊全,美麗鄉村的景象美不勝收,小康路上群眾生活安居樂業,這就是平川區黃嶠鎮神木頭移民新村的真實寫照。

在搬遷戶劉平順家中,院內打理的整潔有序,裝飾一新的小洋樓窗明几淨,電視、沙發等傢具一應俱全。黨的好政策讓他從山大溝深的土坯房搬到集中安置小區,對劉平順來説,兒子通過勞務輸轉在外務工有著穩定的收入,他和老伴的日子過得舒心又舒服。

平川區黃嶠鎮嶠山村搬遷戶劉平順説:“以前我們住的那個地方不方便,下雨天、下雪天出不來,現在搬到這裡真的很好,看病都挺方便的,不會因為交通不便受限制。這裡空氣好,環境好,住的非常舒心。”

劉平順只是鎮上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代表。據了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鎮分兩批次共有177戶貧困戶795人搬離大山,住進基礎配套設施齊全,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距安置點不遠的藜麥種植基地,建檔立卡戶張興來家的藜麥長勢喜人,今年200畝的藜麥收穫後,村上的合作社將會按照訂單6元/斤予以收購。4年前,張興來一家5口人還住在大山深處的土坯房內,種著10多畝的旱地,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現在通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不但住了新房,還發展起了養殖業和訂單農業,僅種植業一項的收入就非常可觀,一家人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平川區黃嶠鎮神木頭村搬遷戶張興來高興地説,一畝地收入大概是1500塊錢,二百畝藜麥就是30萬左右,一畝地除過成本可賺取500塊錢,下來共能收入二十萬。

為了確保易地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黃嶠鎮通過組建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搭建産業服務平臺等有效舉措,採取“合作社+基地/種植大戶+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利用土地流轉收租金、基地務工獲薪金,帶動130戶258名搬遷群眾增産增收。

神木頭村“三委”班子、駐村工作隊集思廣益、科學謀劃,在原來的村莊內拆舊平整土地,規劃建設養殖小區,既接續了傳統産業,又實現人畜分離,讓一部分群眾通過養殖增加收入。

平川區黃嶠鎮神木頭村監委會主任郭世全計劃建設14個羊圈,養殖8000到10000頭育肥羊,還提前和潤興隆牧業公司簽訂訂單回收合同,確保農戶養殖成功後有好的銷路。

“搬遷是手段,致富是目的”。為方便村民就近就業,黃嶠鎮還積極謀劃建設農特産品微産業園,項目計劃投資800多萬元,覆蓋全鎮開展農特産品精深加工,培育農特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同時還可提供150多個就業崗位。

鎮村兩級還依託易地扶貧搬遷點,著力在打造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上做好文章,按照旅遊要素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自搬遷以來,鎮上通過對搬遷戶的家庭狀況、務工情況、技術技能進行摸底排查,制定了詳細的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採取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勞務輸出等多種方式解決發展問題。截至目前,鎮上共開展易地搬遷培訓5期,共培訓176人,通過扶貧車間就業63人,公益崗安置19人,外出務工181人,實現了村有集體經濟,戶有致富産業,全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4360元提高到2019年的9016元,2020年全村貧困人口剩餘4戶16人,貧困發生率為1.04%,真正實現了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一終極目標。(供稿 黃柱 陳曉慧 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