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具有一千多年曆史,地處崇山峻嶺的小縣城;一個是瀕臨海濱,第一所由愛國華僑創辦的高等學府,由於各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在抗戰的烽火中緊密聯結起來,相依相存,同甘苦共患難,一起度過了艱難卓絕的抗戰歲月。在戰火中煉就的這種情緣,不僅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促進了彼此的發展,而且在此後的漫長歷史洪流中愈加發出耀眼的光輝,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燦爛的篇章。

鳳凰展翅,浴火重生

1937年7月1日廈門大學改歸國立,7月6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的機電工程學家、留美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薩本棟接掌廈大的第二天,“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國內的大部分高校都先後遷往西南內地。處於東南沿海的廈大遷往何處,就成為事關廈大命運的重大問題。

薩本棟認為“東南半壁的高等教育,還需要維持,所以決定不隨流遠徙”。根據薩校長的意見,經過多方比較和慎重選擇,最後確定了內遷長汀的決定。

經過緊張的籌劃和準備,1937年12月24日,廈大師生渡過鷺江、九龍江及十幾條溪流,越過多座崇山峻嶺,長途跋涉八百里,于1938年1月抵達閩西的長汀,1月17日廈大即開始復課。

廈門大學十七週年校慶在長汀留影

廈大內遷得到了長汀人民的竭誠支援。遷校之初,長汀就騰出了駐汀行署一部分和孔子廟,以及大批民房作為校舍,使廈大師生有了一個較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後來,為了適應廈大發展的需要,福建省長汀縣又撥出虎背山南麓舊中山公園土地共57畝,在兩三年間興建了各類教室、閱覽室、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工廠、男女生宿舍,以及籃球場、大膳廳、蓄水池、發電廠等設施。之後,長汀又撥出東門外及臥龍山麓的大片土地及房屋,建成了10多座教職員宿舍,並擴建了廈大醫院。經幾年努力,廈大的校舍連成一片,幾乎佔據了半個長汀城。

廈門大學在長汀的校園平面圖

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不僅喚醒了長汀人民,同時也教育了廈大師生,使他們開始走上了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的正確道路,思想感情和世界觀發生了深刻變化。可以説,正是長汀時期的艱苦環境及長汀優秀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鍛鍊了廈大師生,使他們有機會從城市校園深入到山區農民之中,從而思想作風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形成了抗戰時期優良的校風。

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裏,廈大不僅在長汀站穩了腳跟,而且得到了重大發展,朝著陳嘉庚在創校之初提出的“南方之強”的目標奮進。

學科建設卓有成效。在薩校長“面向未來”教育觀指導下,廈大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基本使命,對學生實施全面發展的“通才教育”。學校從抗戰建國和自身優勢出發,創辦了工科,復辦法科。1940年又對原有科系結構進行了調整,已由原文、理、商3學院9學系,擴展為文、理工、法、商4學院13學系。1944年又增設航空工程系。

廈大在長汀的艱苦年代中,成為學科齊全、科研成果顯著,培養了大批各方面優秀人才的著名大學。

教育品質顯著提高。學校一直把提高教育品質放在全部教學工作的首位,為此在薩本棟校長領導下,全校師生殫精竭力,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

學校加強師資力量,形成了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薩本棟校長任職後,廈大邀請到一批曾在國內外一流大學讀書,深受多種文化熏陶,精通外語,學有專長的知名教授。如:有後來任校長的汪德耀、王亞南、訓導長彭傳珍、李培囿、文學院長周辨明、傅鷹、蔡鎦生等。

從薩校長帶頭,全體教授都集中全力為學生授課;加強基礎課程,安排最優秀的教授、副教授擔任基礎課程教學;推行文理科基礎課程相互滲透,實行《語文特殊實驗辦法》,把語文課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斷增設專業課程,建立了較完備的專業課程體系;實行嚴密的學制,允許學生在主係之外增修輔係;重視提高課外學術活動,活躍研習風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強專業能力;建立嚴格的考試製度等等。

在一個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遷至山城的廈大能夠堅持執行這些改革措施,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廈大在長汀幾年中教學品質很快提高,聲譽日漸上升。在1940年和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的全國大專以上學生的學業競賽中,廈門大學參賽學生連續兩屆蟬聯全國第一,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

抗戰時期在長汀的廈大,克服了重重困難,實施了高水準的教育教學,弦歌不輟,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界翹楚、政界名流、商界精英。如:當選國家兩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有鄧從豪、林幼堃、謝希德、林尚安、曾融生、張存浩、葛文勳、張乾二、艾興、蘇林翹、張啟先、田昭武等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有陳詩啟、裘宗舜、潘懋元、江舉謙、余緒纓、南韓磐、葛家澍等。

還有一批校友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成為各界的領軍人物,如:台灣新竹科技園區創始人何宜慈,香港實業家黃保欣,台灣工業企業家沈祖馨,菲律賓實業家邵建寅、莊漢水,《紐約時報》董事長朱伯舜等。

這些優秀校友真是不勝枚舉,充分表現了抗戰時期廈大卓越的教育成果。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1944年訪問長汀廈大後,對廈大的辦學極為讚揚,認為“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第一大學”。廈門大學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和聲譽,實現了“南方之強”的理想。 

山城巨變,面貌一新

在抗戰烽火中,長汀給廈大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樣,廈大的內遷,給偏僻的長汀提供了發展的強大動力,山城面貌為之一新。

《長汀人民革命史》説:“長汀抗日救亡運動興起之日,正是廈門大學內遷之時,這樣,長汀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廈門大學進步師生的支援、幫助和倡導下,緊密團結,密切配合,共同掀起了長汀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在組織上,成立了以廈大薩本棟為名譽會長的“長汀抗敵後援會”,組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救亡統一戰線,而廈大則是其中堅力量。

1938年初,廈大學生組織成立了“廈門大學學生救亡服務團”(後改為“戰時後方服務團”),發動全校學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廈大師生運用各種文藝武器,走上街頭,深入農村,採用演講、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話劇、搞漫畫展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所造成的慘痛,中國人民實行全面抗戰的意義。

廈門大學學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

除了文藝宣傳外,廈大還出版了報紙、刊物,廈大學生救國服務團的旬刊《唯力》,旅汀廈大畢業同學會主編《廈大通訊》月刊,成為長汀抗日宣傳的喉舌。

廈門大學在長汀期間出版的刊物《唯力》

此外,廈大師生還深入到最廣大的民眾之中,在長汀偏僻的山村點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種。最初他們主要在城關進行街頭宣傳。後來改進方式,採用演劇和家庭訪問的形式,聯繫群眾最切身的生活問題,“把中國民生疾苦、産業落後、農村破産的癥結簡要地告訴他們,然後再把中日戰爭的起因和意義逐漸向他們解釋,談到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和中國民眾無端地被慘殺”。

這種“切于實際”的深入民眾的談心訪問,起到了巨大的喚起民眾的效果。這些封閉的山村,被廈大師生掀起了救亡的波浪。

文教發展,民風一新。抗戰前長汀只有一所中學,教職工20多人,200多個學生,辦學條件很差。廈大遷汀後,許多廈大的教師和學生到中小學兼課,大大充實了教學力量。廈大還在圖書、教學儀器設備上大力支援汀中,而且廈大勤奮學習的學風也深刻影響了中學,學生求學熱情高漲,顯著提高了教學品質,使長汀中學成為福建省水準最高的名牌中學之一。

同時,在廈大支援下新辦了一所初級中學,由廈大畢業生潘茂鼎任首任校長。原來農村大量存在的私塾,在廈大的幫助下改為現代小學。廈大教育係和商學系還創辦了民眾夜校。

這些都使長汀一改教育落後的面貌,一時間讀書上學蔚成風氣,偏僻的山村也出了不少大學生,影響至為深遠。

文化體育事業勃然興旺。抗戰前汀城很少現代文化氣息。廈大遷汀帶來了現代科學文化,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廈大率先出版旬刊《唯力》,成為長汀歷史上第一份期刊。在廈大支援下,1938年創辦了《汀江日報》(1939年2月更名為《中南日報》),由廈大畢業生羅翰主持,成為閩贛兩省主要報紙之一。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在廈大支援下,長汀成立了“抗日劇團”,接著又成立了汀中劇團、縣中劇團、商工劇團等。這些劇團與廈大劇團相互競賽和學習,爭相演出一批現代名劇,這些戲劇的公演,教育了民眾,使整個汀城沉浸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同時廈大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書畫、攝影等,都搞得豐富多彩,特別是體育活動,每年重大賽事不斷。

不忘初心,再創輝煌

歷史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廈大與長汀的友誼在新的時代再創新的輝煌。

2011年廈大與龍岩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發展研究、科技合作、教育培訓、文化建設、對外交流、環境治理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其中廈大與長汀縣的合作是一大重點。

廈大團委與龍岩團市委又簽訂了“框架協作協議”,其中規定在長汀縣汀州鎮設立“廈門大學傳統教育實踐基地”,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師、大學生及研究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及行政的各級幹部等到長汀參觀學習,深受革命傳統教育。

2019年11月,廈門大學新進教職工到長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為了支援長汀的全面發展,廈大每年還組織師生成立“服務實踐隊”,到長汀縣各個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為長汀縣的建設發展提供方案。

從2013至2019年,廈大團委共組織了44支服務隊,參加師生共計629人。這些服務隊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及長汀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深入到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如紅色旅遊、客家建築及美食、生態保護、農村電商服務網等課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方案。另一方面深入農村直接為民眾服務,如到農村小學支教、對小學教師進行電腦培訓,為居民檢查身體醫治疾病,發放一些常用藥物等。

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長汀與廈大的歷史情緣,而且對新一代廈大師生也是深刻而生動的教育。

廈大在河田建立“廈門大學水土保持實踐基地”,開展各項水土保持的研究活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河田的水土保持取得了顯著成績,2014年建成了長汀三洲濕地公園,到處出現了閃靈蔥翠,流水清澈,鳥語花香的新景象。

為了進一步開展校縣的協作,2017年12月廈大與長汀縣又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在科技合作、醫療幫扶、學生實踐、教育培訓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科技創新和項目合作方面,廈大緊緊圍繞長汀發展的需求,在新材料、環境生態等領域加強科研項目的合作,如廈大材料學院與長汀金龍稀土有限公司開展有關課題研究。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與福建省古韻汀州旅遊發展公司開展長征第一村旅遊景觀提升測繪工程合作等。

在醫療幫扶方面,2019年5月廈大附屬翔安醫院與福建省汀州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協議簽約儀式,兩院將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醫院建設與管理等方面進行資源共用。

在人才培養方面,廈大根據長汀縣需要,以扶貧形式積極為長汀開設各種實用技術的培訓班,每年選派10多支實踐隊到長汀開展實踐活動和幫扶工作,如人文學院實踐隊每年赴長汀伯湖小學開展支教活動,廈大現代教育中心積極支援福建省長汀縣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建設,贈送電腦等設備。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廈大與長汀在抗戰烽火中煉就的不朽情緣,猶如鷺江滔滔浪和汀江潺潺水,永續不斷,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中放射出更絢爛的光輝。(供稿 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