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腸道中生活著300~500種細菌,細菌總量是全身細胞數量的十幾倍。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塊地盤上,對方的數量佔壓倒性優勢。人體只是細菌的“殖民地”而已。

就像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本土植物一樣,人體有自身的微生物群落,而且只能完全依附於人。“微生物群落”這個詞富有詩意,令人聯想到腸道黏膜上開著一片片花朵的畫面。雖然現實沒那麼美好,但也有一種富有哲思的美感。我們的腸道裏生存著數十億細菌,雙方構成了共生關係。共生關係不僅是相互容忍,更是互利互惠。腸道給細菌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環境:食物充足,敵人也不多;作為回報,腸道中的細菌會保護人體免受致病細菌的侵擾,細菌的發酵作用還能製造養分和維生素K,這種共生關係對人類更有利。

細菌不管在別人腸子裏把工作幹得多麼出色,只要時間一到,不走不行。細菌佔人類糞便的60%。新生兒的腸道是沒有細菌的,但出生之後不久,寄生者們就紛紛趕到,與人體相伴一生。腸道中的益生菌不是額外的健康福利,而是腸道健康的基本條件。

如果微生物群落在腸道中不夠活躍,致病的細菌就會攻城略地,比如會導致腹瀉的梭狀芽孢桿菌和沙門氏菌。如果還用植物做類比,我們可把這些有害細菌看作是可惡的雜草。它們是腹瀉致病因素,導致人體快速脫水,妨礙營養的吸收。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相當於除草劑),因為它可以快速消滅病原體,讓人恢復健康。

上述應對方案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廣譜抗生素不但能消滅腸道中的病原體,還會殺死微生物菌群,讓腸道處於“手無寸鐵”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用抗生素治療其他感染之後,患者經常會腹瀉的原因。

有句話叫防患于未然。聰明的做法是把降低腹瀉的風險放在首位。平時要注意衛生,這非常重要,連洗手這樣的小事也絕對不能馬虎。

資料來源:《BBC人體如何工作》,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由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李敏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