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2017級兩個班的57名學生正忙著一份特殊的作業:抓100多個科以上昆蟲500隻,並製成標本。

       為此,同學們“全副武裝”、各顯其能,用上了多種“海陸空”戰術、武器,“現在學生寢室肯定沒有了蚊子、蒼蠅、蟑螂。因為這些蟲子都成‘寶貝’,被抓完了。”同學們説。

       今年暑假開始前,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2017級的57名學生,接到王吉銳老師佈置的暑假作業:利用暑假開始的半個月時間,進行課程野外實習,要求每5至7人為一組,分別到野外捕捉500隻以上昆蟲,並製作成昆蟲標本。為確保昆蟲種類的豐富性和標本品質,要求囊括涉及100多個科的昆蟲。

       一開始,同學們擔心,雖然學的是植物保護專業,也認識很多昆蟲,但真要去抓那麼多昆蟲,許多人還是覺得心裏發虛,因為不少昆蟲並不常見。

       接到任務後,同學們到學校周邊的草叢、農民的菜地,以及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等抓捕各種昆蟲。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有沒有蚊子蒼蠅或者蟑螂,這些以往討厭的蟲子,成為同學們特別親切的“寶貝”。“一隻漂亮的蝴蝶或者一隻帥氣的獨角仙,都成了相互炫耀的‘資本’。”不少同學説。

       許多昆蟲活動期在清晨和晚間,所以同學們就選擇清晨和傍晚外出抓昆蟲,中午則在標本室,將抓到的昆蟲製成標本。

       “也有一些昆蟲在中午才出來活動,為了捕捉這些昆蟲,又不得不頂著烈日。”一位同學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抓的“俘虜”都是常見的知了、蜻蜓等,在抓了幾百隻蟲子後,大家則開始相互比較誰抓的蟲子罕見、誰抓的蟲子漂亮。

       體大而愚笨的獨角仙、20多釐米的竹節蟲、碩大的鳳蝶……各種罕見、漂亮的昆蟲,都是同學們的“戰利品”。

       為抓到滿意的昆蟲,不少學生也付出了“代價”。正在製作昆蟲標本的孫文婷説,不少蟲子有一定的攻擊性,有的還分泌毒液,所以在抓的過程中,起個包、被咬一口,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為此,外出獵捕昆蟲的學生,都穿上厚厚的長褲和長袖襯衫,用上了網兜、廣口瓶等各種“武器”,“即使這樣,很多同學還是被咬得‘遍體鱗傷’”。

       “看似簡單,捉蟲其實需要對課本知識有熟練的認知。”植物保護171班的吳敏怡介紹,例如昆蟲的習性決定著它們出沒的地點,昆蟲的形態特徵幫助判斷和分類。“實習一段時間後,大家都已經戰勝內心恐懼,能夠獨立完成任務了。”

       吳敏怡説,捉蟲後的標本製作也很講究技巧,小型昆蟲可以直接採取針插;前後翅明顯的昆蟲,需要提前展翅。“展翅時必須小心,不能讓翅膀破損;鱗翅目昆蟲的翅膀,覆有的粉末也要儘量完整保留。”

       如今,在浙江農林大學15號學院樓的標本室裏,鳳蝶、蜻蜓、獨角仙、金龜子、竹節蟲、蠟蟬、蟑螂、蚊子、紅袖蠟蟬等各種昆蟲琳瑯滿目,學生們還根據所屬的目、科、屬、種,將昆蟲按照標本製作的要求,進行分類製作、擺放。整個實驗室裏的昆蟲標本佈置得特別有藝術感。

       “抓蟲子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增強了對專業的認知。”趙江濤同學説,看著這些美麗的標本,大家都很有成就感。“通過實習學到的知識是最深刻的,如蜻和蜓的區別,在於前後翅三角區是否有明顯不同,同時蜓的尾部末端膨大,蜻的尾部末端較細。”

       “抓蟲子增強了對昆蟲知識的認知。”何王軍同學也認為,標本的採集、製作、分類和鑒定,不僅直接觀察了解了昆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物學特性,以及與寄主植物和環境的關係,掌握常規的昆蟲學研究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同時還在實習過程中培養了同學們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

       指導老師王吉銳表示,野外抓蟲子、製作標本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教學環節之一,學校希望通過學生動手抓昆蟲,讓學植物保護專業的同學真正走出課堂,開闢新的學習環境,在動手過程中了解病蟲害,從中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

       據悉,浙江農林大學暑期組織學生抓蟲子、做標本已不是第一次。王吉銳老師説,以前學生捕捉昆蟲、製作標本,都從數量上要求。為強調昆蟲的品質和豐富性,今年要求確保100個科以上昆蟲,且要求完整,不能“缺胳膊斷腿”,“這,對學生的專業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