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到銀行貸款,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查看它的信用記錄如何,如果無不良信用記錄,就放貸”。工商銀行陜西分行王博厚今日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説。

      徵信對每個市場主體至關重要!

      日前從中國人民銀行了解到,我國現代徵信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起步,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涵蓋部門規章行政法規等在內的徵信法規制度體系已逐步建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國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簡單地説,我國徵信事業可以概括為:起步早、數據多、服務廣、法規全。

      徵信業務的“前世今生”

      徵信一詞源於《左傳·昭公八年》中的“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于其身”。據考證,我國徵信業的發展,自1932年第一家徵信機構——“中華徵信所”誕生開始。

      何謂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的信用資訊和個人的信用資訊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資訊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據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現代徵信業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1991年,人民銀行在深圳開始試點貸款證制度。經過幾年發展至2002年,全國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現代徵信業發展開始步入正軌。

      2004年,人民銀行成立銀行信貸徵信服務中心。2005年,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與個人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的全國聯網。2006年,個人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正式運作;企業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此後,徵信業迎來大發展時代。

      銀行受益金融信用資訊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局長萬存知介紹説,早在2006年,人民銀行就組織商業銀行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國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經過十多年發展,現已成為世界上收錄人數最多、數據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數據庫。

      截至2018年8月末,數據庫累計收錄信貸資訊33億多條、公共資訊65億多條,為2542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9.7億自然人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接入各類法人放貸機構3900多家,日均查詢企業信用報告29萬餘次、個人信用報告477萬餘次。

      中國工商銀行管理資訊部總經理蘇宗國説,工商銀行是國家金融信用資訊數據庫最大受益者。原因是,比起其他銀行,工商銀行向個人或企業放貸金額最多。每一筆貸款都離不開資訊記錄。

      蘇宗國説,商業銀行最大的風險是資訊不對稱,對於借款人有多少收益、負債知之甚少,上市企業還有材料可查,而對於民營企業、自然人就很難知曉。因此查看個人或企業信用資訊就至關重要了。

      據蘇宗國介紹,工商銀行有自己的資訊系統,但資訊量有限,絕大部分信用資訊還來自國家金融信用資訊數據庫。

      企業徵信市場蓬勃發展

      據萬存知介紹,人民銀行各省級分支機構依法開展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工作,鼓勵企業徵信機構採集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上下游交易主體等掌握的各類企業信用資訊,向市場提供多元化的企業徵信産品和服務。截至2018年9月末,有124家企業徵信機構在各級人民銀行完成備案。

      同時,企業徵信市場也對外開放。2017年10月,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為美國企業徵信機構鄧白氏公司在上海設立的子公司——上海華夏鄧白氏商業資訊諮詢公司辦理備案。

      2018年9月,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為英國徵信機構益博睿在境內設立的子公司——益博睿徵信(北京)公司辦理備案。

      與此同時,個人徵信機構也有長足進展。今年1月,人民銀行向首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公司發放個人徵信牌照;3月,百行徵信完成工商註冊。截至目前,百行徵信已與241家機構簽署資訊共用合作協議,涵蓋網路借貸仲介機構(P2P)、消費金融公司等。

      徵信法規體系逐步建立

      在信用體系法制建設中,徵信業法制建設已逐步建立。

      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條例以國家專門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我國徵信工作的基本制度。萬存知説,這標誌著我國徵信工作在法制化軌道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悉,條例建立了徵信市場準入管理、徵信業務規則、資訊主體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明確了徵信業監督管理體制,奠定了我國徵信業健康發展的法制基礎。

      在部門規章層面,人民銀行出臺了《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對條例有關管理的條款進行細化;人民銀行會同發改委等聯合起草《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擬就信用評級程式、業務規則、監督管理等建立統一的跨市場監管框架。

      在規範性文件層面,人民銀行先後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徵信資訊安全管理的通知》等多個規範性文件。同時,在行業標準層面,發佈《徵信機構資訊安全規範》等多項徵信行業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