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是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尤其像《火星救援》這樣太空題材的“硬科幻”,在國內有穩定的觀影人群。遺憾的是,科幻電影始終是中國電影市場比較稀缺的一個類型。不過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説的《流浪地球》宣佈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就被視為是國産“硬科幻”電影的標誌性作品。

      有趣的是,同天上映的還有寧浩執導、黃渤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該片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小説。此外,剛剛定檔12月31日上映,新銳導演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有科幻元素。這一批“賀歲檔”上映的國産科幻片,能否填補中國電影缺失的一環?

      其中,畢贛執導、湯唯主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文藝范十足的“軟科幻”電影。片中難度系數極高的60分鐘3D長鏡頭備受關注。湯唯在京受訪時回憶拍攝經歷:“這個長鏡頭拍得很過癮,所有人都像一家人,拍完之後全劇組歡呼,攝影師每拍一條直接倒下睡著,每個人都在山上山下跑。”

      另一方面,劉慈欣的科幻小説近幾年成為電影改編的“香餑餑”。4年前的中影電影項目推介會上發佈了一系列片單,宣佈劉慈欣的《三體》《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等作品會被改編成電影,一時間,“國産科幻電影的春天要來了”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將劉慈欣的《鄉村教師》搬上銀幕的寧浩,曾在接受南方日報獨家專訪時説:“很多跟我年齡相倣的導演,多少都有科幻夢。”

      為了克服創作短板,《流浪地球》籌備四年之久。拍攝前,團隊製作了8000余格的分鏡、30多分鐘的動態預覽。郭帆還專門邀請4位中科院的科學家一同探討,最終建立了一套嚴謹的世界觀。郭帆説,電影除了通過宏大的特效場面帶來視覺奇觀,還以現實為基礎,基於中國文化來創作,片中展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對家的情感以及對地球家園的依戀。

      郭帆強調:“中國的科幻電影,文化內核和美學呈現必須是中國的,這樣觀眾才會認同並産生共鳴。中國人對土地、對地球的這份眷戀是獨有的,所以《流浪地球》一直在追求用中國人的方式,去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