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7-06-19 08:58:33 編輯:張林 點擊:

  深度解讀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徐立

  核心提示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論創新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根本舉措;必須堅定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增加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不斷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破解經濟發展面臨的三大結構性失衡,必須摒棄單純依靠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從供給側想辦法,通過去除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進而實現經濟結構的新平衡。

  ●供給側是指與需求側相對應的生産端、供給端;結構性是指供給結構的配置組合;改革是指對原有的扭曲資源要素配置、束縛資源要素供給以及供給結構調整的制度進行革新。這三方面有機統一,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完整內涵。

  ●落實重點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下一步,要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大力推動“一提一創一培”(提品質、創品牌和培育新動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經過5年努力,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創新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深化改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同時,健全完善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撐和組織保障。

  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決勝階段。這一時期,我省經濟發展步入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即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逐漸由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逐漸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具體到我省的經濟發展現實來看,目前已從連續多年的兩位數的高增長逐步過渡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這當中既有經濟週期性波動和外部發展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更與經濟運作中長期積澱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失衡密切相關。

  當前經濟運作主要面臨三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的結構性供需失衡,現有供給體系不能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出現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居民消費外流並存局面。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增加的貨幣很多在金融系統自我迴圈,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比重不斷下降。三是房地産與實體經濟失衡。資金大量涌入房地産市場,房地産投機需求旺盛,房地産高收益進一步誘惑資金脫實向虛,並推高實體經濟成本。

  這“三大失衡”有內在的因果關係。其中,實體經濟的供需結構性失衡起著主導性作用。如果只是簡單採取擴大需求的做法將會加劇産能過剩、抬高杠桿率和企業成本,加劇經濟結構失衡。因此,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破解經濟發展面臨的三大結構性失衡,就必須摒棄單純依靠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從供給側想辦法,通過去除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進而實現經濟結構的新平衡。

  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中央對新常態下“怎麼幹”的具體要求和精準施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理解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謂供給側,是與需求側相對應的生産端、供給端,與提供産品和服務相關聯,包括對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的投入方式和投入結構的安排,以及對促進要素有效供給、品質提升的制度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宏觀管理,它也重視適度擴大總需求,但更強調從生産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所謂結構性,是指供給結構的配置組合。改革是指對原有的扭曲資源要素配置、束縛資源要素供給以及供給結構調整的制度進行革新,用改革的辦法,調整供給結構,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三方面有機統一,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完整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通過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多樣、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就是要通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品質,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加快推進基礎性和關鍵性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同時通過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潛在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