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7-06-19 08:58:33 編輯:張林 點擊:

  落實重點任務是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省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注重加減並重、增存並舉,將化解過剩産能、減少無效供給與培育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有機結合,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下一步,要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做強做大實體經濟為“主戰場”、強化創新驅動為“主引擎”、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遵循“市場主體、政府引導”“供需銜接、雙側發力”“增存並舉、有破有立”“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大力推動“一提一創一培”,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經過5年努力,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創新發展動力持續增強,“三去一降一補”“一提一創一培”取得明顯成效,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相互融合、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相互促進的格局基本形成,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政策體系逐步健全,與各類需求相匹配的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率供給體系日趨完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和堅實的經濟基礎。

  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持續用力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因城施策解決商業地産和部分市縣商品房庫存過多等問題,降低企業杠桿率,推動企業降本增效,補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短板。應該講,我省“三去一降一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下一步任務更加艱巨,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的進展。

  分類推進去産能。過剩産能擠佔信貸、土地、勞動等資源,卻不能提供有效供給,客觀上造成資源的浪費。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供給效率,應持續化解過剩産能。下一步,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採取市場化手段化解其他過剩産能。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國家安全、環保、能耗等法律法規和産業政策,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創造條件推動鋼鐵等行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到2020年,全省實現工業重點行業落後産能基本退出,僵屍企業處置基本完成,過剩産能市場化退出機制基本建立。

  有效化解房地産庫存。房地産業既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又是滿足城鎮化進程中新市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更好滿足新市民居住需求,實現房地産業健康發展。下一步,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強土地供應分類管控,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契機,鼓勵農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鎮購房,把棚戶區改造和去庫存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力度,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化解商業房地産庫存。

  積極穩妥去杠桿。過度加杠桿不僅拖累企業發展,控制不好還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當前,部分實體企業高杠桿制約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蘊藏了一定的債務違約風險。應堅持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穩妥有序推進實體經濟降杠桿。下一步,要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點,通過處置“僵屍企業”、發展股權融資、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進一步降低企業杠桿率。到2020年,全省直接融資將突破3000億元,在融資中的佔比超過35%,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和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率得到進一步降低。

  多策並舉降成本。企業綜合成本直接關係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區域經濟高成本既不利於提高本土企業競爭力,又不利於吸引外來投資,失去企業、失去投資最終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源泉。為保持我省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應打出“組合拳”,切實降低實體企業綜合成本。下一步,要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電力油氣等能源體制改革,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發展多式聯運等現代物流運輸組織形式,降低物流成本。力爭到2020年,全省實體經濟企業要素成本明顯降低,涉企稅費逐步下降,經濟效益處於西部先進水準。

  全力以赴補短板。補短板作用於供需兩側,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補短板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做加法,精準對接發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給;另一方面,補短板本身也會增加投資、擴大需求,起到穩增長的作用。當前,無論從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從穩定經濟增長、增強發展後勁來講,都需要加快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下一步,要以“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為引領,以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為重點,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到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剩餘83個縣摘帽、9064個貧困村退出、272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以長江經濟帶立體綜合交通走廊和出川大通道建設為重點,優化省域綜合交通網路,加緊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8000公里;要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以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成熟,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居民健康水準明顯提升;要嚴守環境品質“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打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0%,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著力推進“一提一創一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大力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做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減法,更要做好創新驅動、新動能培育的加法,通過“提品質、創品牌和培育新動能”,打造我省經濟增長新引擎,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品質。適應消費升級需要,應樹立品質第一的強烈意識,把品質的要求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品質先行贏得發展主動。要強化企業品質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完善品質保障體系,弘揚工匠精神,培養企業全員品質主體責任意識,提升品質行為能力。要健全品質管理體系,推進內外銷産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重點産品品質對標提升行動,鼓勵企業制定高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支援企業按照高標準加快推進技術改造,以智慧生産線、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為重點,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到2020年,全省品質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品質競爭力指數排名保持在全國前10,基本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

  全力創建品牌。推動品牌建設有助於企業産品價值提升和我省産業轉型升級。創品牌要完善企業主體、政府推進、部門監管、行業參與、社會監督的品牌工作機制,嚴格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標、天府品質獎等評選和認定標準,加強“四川造”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高“川字號”産品市場佔有率。提高企業商標註冊、管理和使用、保護水準。以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經開區、高新區等為主體,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産業集群區域品牌。到2020年,力爭培育四川製造品牌企業100家以上、國家級知名品牌示範區20個、國家級有機産品認證示範區10個以上、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6個,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産品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新動能。下一步,要打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攻堅戰,加快國家授權的30項先行先試改革舉措和“9張清單”落地落實,著力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三個通道”,夯實創新平臺、創新産業、創新人才“三個支撐”。紮實推進創新創造,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著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做大做強“雙七雙五”産業,著力培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經濟新産業,發展分享經濟、數字經濟。打造百億企業、千億産業、萬億集群,提升産業整體發展水準。實施“創業四川行動”,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實施創業引領計劃,鼓勵川籍企業家、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援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大學生、民間能人在川創業。加強産權保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到2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8%以上,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川農業大省這個金字招牌不能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強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品質,優化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著力抓好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等重點任務,實施“十大行動”,建設“四區四基地”,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優化農業産業體系。科學規劃産業佈局,明確功能分區,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做強川酒、川茶、川菜、川果等特色優勢産業,積極培育助農增收新産業新業態,打造全國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農村改革示範區、農業休閒養生示範區和全國優質糧油産品生産基地、優質特色農産品供給基地、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優質農産品加工基地。

  優化農業産品體系。發展優質專用農産品,積極供應特色農産品,探索發展功能農産品,做優“川字號”品牌。完善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生産規範和標準,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

  優化農業經營體系。落實“三權分置”政策,多種形式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開展生態退化區恢復和治理。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與治理修復,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