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1】從小小檢修工到電力專家 “電網醫生”張霽明

【NO.179】大山裏的“南網知行書屋”鄉村師生閱見世界的一扇窗

【大國工匠】航太焊匠韓積冬:一路焊花一路歌

韓積冬,中國航太科工三院159廠焊接高級技師,國家高級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北京市優秀教練員、北京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2021年,在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奪冠。

【NO.177】新疆阿勒泰牧民冬季大轉場 千年古牧道上的守護者

每年轉場季,那裏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牛羊駝馬,在哈薩克人的帶領下,翻山越嶺,浩浩蕩蕩,煙塵滾滾,牲畜嘶鳴,場面震撼壯觀。

【NO.176】從“舞臺”到高鐵列車長 10年見證成渝鐵路發展變遷

李絲是2010年進入重慶客運段,在此之前,她曾是一名專業的舞蹈人員。説起角色的轉變,是一次恰逢其時的邂逅讓李絲走上了現在的崗位……

【中國故事】西湖龍井茶飄香 桐塢村中炒茶人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手工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一年春季採摘制茶之際,記者來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樊生華大師工作室探訪,了解非遺技藝及其傳承人背後的故事。

【NO.174】一家之“柱”的重生

生活本該充滿美好,但突然而至的意外或疾病卻總會輕易擊碎生活原本的樣子……高額的醫療費的壓力、身邊的親人的擔憂及期盼,對抗疾病的勇氣,歷經種種,他們堅強的寫下自己的答案……

【NO.173】奮鬥中的人生 “造”飛機的全國人大代表王巍

昨日,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點亮手機,國産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簽署首份購機合同。這標誌著國産大飛機即將邁入商業運營時代,即將揭開國産民機事業的新篇章。就在距離上海市不遠的鎮江市,有一批工作者正在為國産大飛機早日交付努力奮鬥著。

【NO.172】全國人大代表班宇俠 在挽救生命的通道上奔跑

十多年前,班宇俠從一名醫院內科大夫走上院前急救的一線崗位。她告訴記者,“各類的急救我們平均每天要出車8到10趟。和院內醫生相比,一名優秀的急救醫生不但需要更敏捷準確的應變能力和充沛的體能,同時需要具備更好的共情能力,雖然壓力大,但是每天把患者及時、安全送到醫院帶來的成就感,是我熱愛這項職業的原因。”

【NO.171】首博研究館員的日常:做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月老”

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從事展覽的策劃和實施工作已30餘年。一談起自己的工作,齊玫總能夠滔滔不絕。她認為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作為博物館重要的標誌之一,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再生的。而未來博物館發展重要的工作之一,應該就是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館藏文物,將歷史財富與未來科技結合起來,才能吸引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願意了解歷史。

【NO.170】“就地過年”:郵遞員史春華手上的福字

在高樓林立的住宅區中,有一排門面房。最右側的中關村投遞部,在冬季的北京顯得生機勃勃,不僅僅是因為那一抹綠色,還有穿梭忙碌在快遞車之間的投遞員們。

【NO.169】春節故事|過年了!爸爸,你在哪兒啊?

春節將至,在西藏廣袤的雪域邊關,有一群為了國家邊境安全,默默奉獻堅守而不能回家和家人團圓的人,他們的名字叫作西藏移民管理警察。

【大國工匠】賀瀟強:用心鑄就夢想 匠心點亮人生

賀瀟強,中國航太科工三院159廠機加分廠數控銑工,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先後承擔了多個被譽為“國之重器”産品的研製生産工作,在重要核心部件的技術攻關、製造倣真、生産線試切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

【NO.167】“最美科技工作者”李玉:“蘑菇院士”的食用菌強國夢

2020年底,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到名字出現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榜上。他在菌物科學和工程産業化研究中深耕40餘年,為推動中國食用菌産業及菌物學科的快速發展作出貢獻。

【NO.166】“童伴媽媽”袁小琴 用愛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

今年40多歲的袁小琴從小在農村長大,她親眼看到很多農村的小孩,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安全問題,正是這些問題促使她于2018年5月成為這些留守兒童的“媽媽”。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