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首博研究館員的日常:做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月老”

發佈時間: 2021-02-25 14:46:4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從事展覽的策劃和實施工作已30餘年。一談起自己的工作,齊玫總能夠滔滔不絕。她認為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作為博物館重要的標誌之一,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再生的。而未來博物館發展重要的工作之一,應該就是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館藏文物,將歷史財富與未來科技結合起來,才能吸引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願意了解歷史。
 


2020年11月1日,“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在國博面向公眾開放,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共同推出,是國內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深厚文化的一項展覽,也是一次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重要嘗試。其中,《運河全圖》《潞河督運圖》《河防一覽圖》等重磅文物均為首次亮真跡, 170件/套展品在多個數字影像和互動項目的襯托下,系統向觀眾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內容,讓觀眾可以身在其中體驗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這項展覽的主策展人之一——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從事展覽的策劃和實施工作已30餘年。一談起自己的工作,齊玫總能夠滔滔不絕。她認為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作為博物館重要的標誌之一,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再生的。而未來博物館發展重要的工作之一,應該就是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館藏文物,將歷史財富與未來科技結合起來,才能吸引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願意了解歷史。

大運河始於春秋時期的邗溝,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在策劃“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前,齊玫先後查閱了大概上百本相關書籍,最後寫出了8萬餘字的展覽大綱。齊玫説“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是她從業生涯裏最難做的一個展覽。從展覽主題、框架、各部分的重點和亮點,到文物和輔助展品的選擇以及呈現方式等,都花費了很大心思,齊玫堅持展覽“以物説話”的特色,並增加了展覽的互動性。最終,齊玫打造了突出京津冀運河文化、水利工程技術、造船技術等內容,集專業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展覽內容設計。

從業30餘年,齊玫在博物館做的最多的工作之一就是策劃、實施展覽,用她的話説自己可以算是一個專業展覽人。2016年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2017年《“金玉滿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2020年的《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都算得上是她近幾年來的代表作。

其中,2016年展出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三個月的展出時間裏參觀的觀眾量達到32萬人次。在齊玫看來,“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一是因為這次考古本身就是社會熱點;二是滿足了大眾對考古相關工作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次展覽的成功也讓齊玫意識到,應該讓考古成果走出實驗室,使文物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角。

除了做優秀的傳統文化主題展覽外,首都博物館在展覽主題創新方面也獨樹一幟。2020年9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以其新穎的形式受到不同層次觀眾的喜愛,在國慶期間預約參觀一度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此次“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展在展示形式上突破了傳統,以“文物時空漫遊”的方式,用數字技術通過文物呈現中國歷史文化,為大眾帶來一場具有沉浸式體驗的中華文明探索之旅,是博物館展覽的一次創新。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博物館更具吸引力,尤其是讓更多青少年來參觀,結合首都博物館的定位,首博打造了“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展示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這個展覽新穎之處,就是讓青少年親身參與展覽的策劃、製作、講解等,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和第二課堂,讓青少年在博物館了解和學習到京城文化的魅力。

“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對於這樣的要求,齊玫認為在“全媒體時代”,需要博物館針對觀眾的不同興趣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傳播方式,進行深度融合,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同時還要開發出既能展現博物館文化底蘊又深受大眾喜愛,將文化與生活緊密融合、具有創意的文化産品,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談到今後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齊玫認為有幾個方面要持續加強:首先是要逐漸實現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其次,要加強館藏文物的數字化採集工作,這是讓文物藏品與社會共用的基礎,需要加大力度去做;另外,在展覽的形式設計中要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彌補文物不足或無法表現的內容,比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加以展示,讓觀眾親身參與、感受、體驗;並且在展覽的宣傳上充分發揮自媒體的作用,使受眾的覆蓋面儘量實現最大化。

作為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努力做著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月老”。她認為文化強國的基礎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物館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館藏文物承載著豐富的優秀文化內涵,要不斷發揮博物館在弘揚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讓珍貴的文物與社會共用。同時還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人引以自豪的根基。(文字/圖片/視頻:鄭亮 倫曉璇 劉楨珂 韓歆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