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最美科技工作者”李玉:“蘑菇院士”的食用菌強國夢

發佈時間: 2020-12-29 16:55:1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鄭亮

2020年底,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到名字出現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榜上。他在菌物科學和工程産業化研究中深耕40餘年,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創立“菌類作物學”,並倡導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産業發展戰略,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為推動中國食用菌産業及菌物學科的快速發展作出貢獻。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1978年,在吉林白城扎紮實實地奮鬥了10年的李玉,成為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開始走上菌物研究拓荒之旅。在之後的幾十年裏,李玉團隊深入全國所有省區開展菌物資源調查。先後獲得1.2萬份標本與菌株,其中僅黏菌就報道了400余種,佔世界已知種的2/3,發現並命名36個黏菌新種,成為中國為黏菌新種命名的第一人。2015年,李玉榮獲中國菌物學會首屆戴芳瀾科學技術獎“終身成就獎”。受訪者供圖

幾十年來,李玉院士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菌物資源,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創立了“菌類作物學”。先後主持並帶領團隊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菌類工程研究項目如國家科技部、農業部、“973”、“863”、“948”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及面上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過億元,促進了菌物科學的發展及食用菌産業化升級。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曾經就有人問李玉:“你們老研究這些菌有什麼用?誰關心多一種少一種?就不能研究點讓老百姓掙錢的事兒嗎?”作為一名科學家,這樣的質疑聲更激發了他的家國情懷,推動他將科學技術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腳步。他不分晝夜搞科研、採標本、編撰學術著作。用30年的時間助推吉林蛟河成了木耳産業重鎮;帶領團隊培育的新品種玉木耳,成為吉林洮南好田村穩固脫貧的幸福産業;幫助吉林汪清籌辦了中國汪清第一屆黑木耳節,協助汪清申請到黑木耳專項基金……可以説,李玉院士和他的團隊見證了我國食用菌産業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産,到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産的發展過程。受訪者供圖

為了更好的進行菌類研究,李玉和弟子們建設了我國第一個菌物專業,短時間內在吉林農業大學設立了菌類作物自主設置博士授權學科和碩士授權學科。多年來,他累計培養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經成長為菌物産業的領軍人才或骨幹力量。2019年,李玉又推動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為我國首個菌物類本科專業。受訪者供圖

作為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院士在教育和科技戰線辛勤耕耘了近60年。2012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他又一馬當先衝在扶貧最前線,利用食用菌産業助力全國扶貧事業。受訪者供圖

李玉先後與全國40余個縣簽訂扶貧合作協議,每年有260多天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貴州銅仁等深度貧困縣到一線工作。為了打通科技扶貧最後一公里,他率隊在全國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範推廣30億菌袋(包),帶動上萬農戶依靠種植食用菌脫貧。截止目前,全國592個貧困縣95%把食用菌作為主導扶貧産業。受訪者供圖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但“蘑菇院士”帶領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卻沒有停。李玉院士帶領團隊持續加大對全國食用菌産業的科技扶持力度,繼續推廣黑木耳、玉木耳輕簡化栽培技術,擴大木耳栽培技術培訓規模,改良傳統栽培基質,推動農林廢棄物迴圈發展,為木耳産業向智慧化、輕簡化、機械化發展,進一步強化科技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努力為木耳科技扶貧産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受訪者供圖

“蘑菇院士”李玉不僅在國內食用菌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更是將中國食用菌産業推向世界舞臺。2014年應吉林省和商務部邀請,承擔吉林援新疆、國家援尚比亞農技示範中心建設項目,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合作聯合實驗室,推動食用菌産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針對尚比亞高原熱帶氣候,首次整合創新出適宜當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8個和配套生産技術體系。當年,人民日報還以“中國院士讓尚比亞人民全年吃上蘑菇”為題做了報道。受訪者供圖

40年執著追夢,鑄就了蘑菇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李玉院士率領食用菌科技創新團隊,堅持走農科教、産學研和科技扶貧相結合的道路,用小蘑菇撐起大産業,在廣闊的田野裏放飛理想!因為在他心裏始終揣著個夢想,就是讓祖國發展為食用菌産業強國,讓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