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高椅儺戲傳承人楊國順:不戴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組圖]

古樸神秘的高椅儺戲,是侗族世世代代身傳口授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古樸的神秘的民族民間原始藝術。楊國順的父親楊宏澤乃高椅儺戲“杠菩薩”壇門的第十五代著名掌教人,楊國順從6歲開始就跟隨其父參加巫師活動,從小對儺戲“杠菩薩”耳濡目染。如今,楊國順現在雖年事已高,但仍堅持從事儺戲“杠菩薩”的挖掘、搶救、傳承和表演活動,積極傳藝授徒。

傳承人楊柳青木版年畫霍慶有:掌握五項技能的“全能”藝人[組圖]

楊柳青鎮位於天津西青區,這裡的年畫繼承了宋、元兩代的繪畫傳統,又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的技術,題材廣泛、寓意豐富,大多寄託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出生年畫世家的霍慶有從小耳濡目染,至今按照祖輩的要求,嚴格執行製作的每一道工序。先用木板刻,再用墨印刷,等上一個半月油墨徹底幹了,才用精心調好的水彩填色。目前,他家珍藏、收集到的楊柳青年畫木板有400余塊。

泥塑彩繪傳承人魏兆忠:堅守傳統手藝[組圖]

泥塑彩繪,民間的叫法為“耍貨”,造型有老虎、泥娃娃、西遊記人物系列等,因內部嵌入特製的“哨子”,玩耍時能發出“唔唔唔”的聲音,特別招引孩子們的喜歡。一般在農曆春節、正月十五期間熱銷。上個世紀六、七、八十年代是泥塑彩繪的“春天”,魏兆忠兄弟5個人,每年都能做5000至6000個,而且供不應求。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電子玩具、塑膠玩具已經取代了傳統的“耍貨”,泥塑彩繪已步入“暮年”。現在魏兆忠每年只做1000個左右,如今他兄弟5個人,只有他還在堅持這門手藝。

隆回灘頭手工抄紙傳承人李志軍:接過祖輩流傳下的事業[組圖]

位於湘西南的隆回縣灘頭鎮,楠竹遍野、清泉相繞。當地青山綠水之間流傳著一門古老的技藝——手工抄紙術。相傳灘頭手工抄紙始於隋朝,那裏曾一度是長江以南的造紙中心。上世紀中葉,灘頭的紙作坊曾有2000余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事手工造紙的“抄紙匠”。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機械造紙技術的衝擊,傳統手工紙作坊大面積倒閉,手工抄紙匠們也紛紛轉行,手工抄紙術瀕臨失傳。56歲的李志軍是手工抄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家中祖輩以手工造紙為生。

脫胎漆器傳承人李波生:願意學習這門傳統手藝的年輕後生少之又少了[組圖]

脫胎漆器始於漢代,明清以後享譽江南,它與景德鎮瓷器、北京景泰藍並列為“中華三寶”。脫胎漆器以天然大漆和綿麻布為材料,經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脫胎打磨,貼箔,拋光等5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因其做工精細,造型獨特,典雅大方馳名國內外。江西省鄱陽縣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波生,是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鄱陽脫胎漆器工藝”江西省唯一持證傳承人。
1  2  


文化遺産日特輯——那些非遺項目的“繼承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