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保健品需要“自身保健”

    近年來,我國微生態製劑在保健品領域中發展迅速,很快就形成消費熱潮。但一段時間以來,各種品質參差不等的微生態製劑保健産品充斥市場,誤導了消費者。為此,我國著名微生物專家、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周德慶與上海微生態學會主任、消化道專家張達榮日前發出呼籲,希望全社會重視微生態製劑保健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微生態製劑“水分”太多

    據消化道專家張達榮教授介紹,近些年,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的影響,加之食用多脂肪類食品和各類抗生素的增多,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紊亂使體內積毒導致便秘和腹瀉,引發各種消化道疾病和肝炎,嚴重的甚至威脅生命。人們在重視調節自身腸道微生態的平衡,除了均衡飲食和體育運動等方式之外,服用微生態製劑保健品也是一種有效方式。

    周德慶教授解釋説,微生態製劑又稱微生態調節劑,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製成的含大量益生菌的活菌製劑,具有維持人體生態平衡、調整微生態失調和提高健康水準的功能。應用在商品中,微生態製劑又有治療用和保健用之分,而劑型則有膠囊、微膠囊型的凍幹活菌粉以及片劑、水劑(口服液)、酸奶或冷飲等形式。水劑(口服液)因益生菌的生存形態有“三怕(怕水、怕氧、怕胃酸)”的特性,很難在液態下保存其活性,加之攜帶和使用不便等原因,所以在國際上從未生産過。

    廣告宣傳誤導消費者

    周德慶説,國內消費者因為對微生態製劑産品缺乏了解,消費尚處於盲目階段。國內少數生産“微生物製劑”保健品的企業只考慮以盈利為目的,不重視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不惜重金投入廣告宣傳,對在保質期內益生菌無法存活的液態微生態製劑保健品誇大保健效果,不僅誤導了消費者,還對生態學科和行業發展造成很壞的影響。

    面對行業發展的嚴峻局面,衛生部于去年3月26日頒布了“衛法監發〔2001〕84號文件”,對益生菌類微生物製劑給予規範。其中明確規定:“不提倡以液態形式生産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活菌産品”;“活菌類益生菌保健品在保存期內活菌數目不得少於106/克”;明確規定活菌類保健品必須菌種明晰,並明確兩歧雙歧桿菌、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青春雙歧桿菌、保加利亞桿菌、嗜酸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等9種“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

    張達榮教授認為,這一文件的頒布,對於我國微生態製劑保健品行業將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同時為醫生在臨床醫療等領域提供了更充分、更有力的參考依據。

    國內廠商面臨生存危機

    最新資料顯示,我國微生態製劑保健品消費量每年達近百億元,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國內生産微生物製劑保健品的大小企業近百家。其中,有些企業發展規模較大並佔據市場半壁江山。由於這些産品技術上未能迅速升級,仍然在生産品質不佳的液態微生態製劑保健品。國際上先進的微生態製劑企業,早已將目光聚焦在中國這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大市場上。在國內微生態製劑保健品企業,還無法解決保質期內益生菌數量穩定的今天,國外同行以腸溶類膠囊型産品向客戶保證:出廠一年半後,其産品的活菌數仍保持在出廠時的50%以上。入世後的中國微生態製劑保健品行業,如果仍不將産品升級換代並與國際技術接軌,將面臨生存危機。

    為此,專家們呼籲:針對微生態製劑生産中的具體環節,政府有關部門應儘快制訂與國際接軌的系列細則,科研、生産和管理部門應儘早開發出便捷、可靠的品質檢測方法,提高消費者對這類産品的鑒別能力;企業則應提高其研發能力,加快産品升級換代,早日達到國際同類産品水準。(蔣建科)

    《人民日報》 (2002年01月07日第六版)

    


上海街頭性保健品店假貨多
上海曝光6家“出格”醫療保健品廣告
藥店導購“導暈”消費者
保健食品“信譽保證”少
電腦導致年輕人記憶力減退
保健品店威脅市民用藥安全
保健品,你信幾分?
腰酸背痛找上年輕人
家庭轎車要抓住年輕人的心
年輕人過早中風增多
營養保健品缺營養
北京年輕人愛去的“酷地兒”
中國年輕人熱心學習英語
解讀生於80年代的年輕人
消費警示:男性保健食品中藏“玄機”
衛生部通報:誇大宣傳六家保健食品企業名單
無證性保健品買不得
年輕人仍為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主體人群
年輕人熱衷“泡”沙龍
中國的年輕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