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北京年輕人愛去的“酷地兒”


     北京酷地之一:三里屯酒吧街

     推薦人:孫侃———愜意生活的追求者

     三里屯有什麼,恐怕不僅僅是啤酒和音樂,那裏有一種生活……

     現象:三里屯比較青春的部位還屬北街,南街過於情調化,充斥著“小資”和“鬼佬”。北街深處也不敢去,説不定哪家店裏都是作家或藝人,帶著女友撞開門,店裏全是男的,多尷尬。

     北街把口兒的幾家,地平線、男孩女孩、蘭桂坊、64……男孩女孩挺大的,樂隊、啤酒、可樂,沒什麼華麗的東西,正是這種大排檔似的隨意,透著來來往往的“酷”,以至許多人都知道它。兩年前,斯琴格日勒在此彈貝斯,可沒像現在這麼鬧,整個兒一個文靜姑娘。

     北京青年聲音:想來想去,三里屯“刷夜”的人也沒什麼特別的,閒呆著也是一種狀態吧,至少是一種亞狀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的話,睡不著,出來走走……

     北京酷地之二:異國餐館

     推薦人:文文———鍾情異域風情的北京白領

     異國餐館吸引的不僅是異國人士,更不要小看北京青年對異國餐飲文化的追捧。

     現象:北京青年忽然愛吃西餐了。西班牙菜、義大利菜、日本菜、泰國菜———在上海或者廣州的大酒店盡可能找到口味正宗的,但餐廳也帶著大酒店的冰冷與豪華,説話都不會大聲的,更不用説盡興一醉了。

     只有北京有這麼多的異國口味小館子,吃日本菜的牛屋,吃西班牙菜的鬥牛士、阿仙蒂,吃泰國菜的金象苑,往往是在當地生活慣了的中國人回來開的,口味與文化性沒有問題,更吸引人的還是那種小館子的氣氛。

     不要小看北京青年對異國文化的追捧,西餐館的潮流就是拜這些時尚人士所賜,正宗的牛排大餐吸引著吃慣米飯炒菜的國人———在澳拜客、在巴西烤肉,一到用餐黃金時間總不乏流連等待的食客。

     北京人曾經不屑西餐,據説原因是“牛肉、雞肉用料單一,缺乏營養”,但老觀點已然站不住腳,從“嘗鮮”到鍾愛,西餐逐步佔領了我們的餐桌。

     北京青年聲音:沒有營養不可怕,沒有嘗試和追求才最可怕!北京青年們説。西餐是一種對新生活的嘗試,當今時代一年一個流行趨勢,當紅燜羊肉和水煮魚都成為往事之後,西餐出現是當然的。西餐廳肯定可以歸類北京“酷地兒”:坐在燭光之下,點上一支法國紅酒,就算自己獨酌———不酷嗎?

     北京酷地之三:美國簽證處

     推薦人:陳立文———2次簽證未果者

     這裡是一個窗口、一個戰場,你要知道,窗口和戰場兩個詞是年輕人最熱衷的。

     現象:走過綠樹蔭蔭的秀水街,在一片人聲嘈雜的市場旁邊,有一些“狀態:等待中”的人。他們或排成一隊,或分佈於人行道上,他們的目光不時會投向一個像簡易公共廁所一樣的白色小屋,那裏有兩扇門,這就是安檢處,從這裡通過,就是中國人民的美國夢開始的地方。

     無數人在近四十度的高溫下等待,精心準備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打濕了,同樣打濕的還有本來昂揚的神情,美國人不費一槍一彈,僅靠北京的天氣就先讓大家有些氣餒。

     一個緊張的男生正在不停的踱步,向前走也是五步,向後走也是五步。旁邊另一些神情木然的等待者的頭下意識地隨他的動作擺動。

     北京青年聲音:每年有多少北京青年在這扇大門外等待?可以説他們在期待一生中最具轉折的機遇,美國簽證處像一扇門,年輕人期待的從中走出,去見識廣闊的世界。

     北京酷地之四:小劇場

     推薦人:袁鴻———小劇場的堅強擁躉

     沒有新青年,就沒有小劇場,看小劇場話劇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同文化。

     現象:在我看來,近兩年最火的小劇場當屬人藝小劇場,它挾首都劇場之地利、小劇場話劇興起之天時、更借《切格瓦拉》等一批在戲劇界乃至思想界極有影響的劇目而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戲劇觀眾,《梁祝》、《囊中之物》、《底片》、《無常女吊》等劇目的密集上演使人藝小劇場的演出檔期安排得非常飽滿。

     北京青年聲音:1996年以來,北京漸漸形成了一批以年輕人、大學生為主體的觀眾群,看小劇場話劇在今天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成為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藝術風景線。

     北京酷地之五:星巴克

     推薦人:王小華———初出茅廬的城市粉領

     星巴克,一杯融入了青年人感情的咖啡。

     現象:很多人認識星巴克是看電影《網上情緣》,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安從紐約街頭的星巴克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聽人説每人平均GDP超過4000美元,就是從消費速溶咖啡到烹煮咖啡的轉變臨界線。

     於是在北京繁華地帶的14家星巴克裏,每天都泡著許多咖啡客———悠閒的咖啡客、忙碌的咖啡客。

     在他們眼裏,星巴克只是工作場所的轉移,帶著小巧的筆記型電腦和大摞的文件夾,骨子裏希望咖啡館能讓自己輕鬆,可實際早上上司剛罵過的悲哀還寫在臉上,真有點看不慣他們在這裡擺酷。

     北京青年聲音:每一個顧客走進星巴克就面臨N種選擇:喝哪種咖啡?大、中、小杯?濃的、淡的?

     而走出咖啡館,在多元的現代社會,大家都面臨著選擇。

     北京酷地之六:三聯書店

     推薦人:劉欣———讀書人,真正藏書、讀書的人

     一個城市的青年人有這樣一家書店就足夠了

     現象:北京青年有圖書大廈,但真正的愛書人對那裏的好感有限,好在三聯書店也在首都北京。

     比起“三聯韜奮購書中心”,三聯書店的確是更適合的名字,上下三層樓,大小適當,一層進門處是最新及書店推薦的書,幾乎每週更新;二層的學術和文學書卻是非常暢銷,以前在別處錯過的,還有希望在這裡找到。

     拼湊起來的垃圾書,封面粗俗的暢銷書,出版社不知所謂的世界名著,總之:一切讓讀書人感到刺眼的書少之又少。對於一個書店,壞書少和好書多都是一件重要的事。通往二層和地下一層的樓邊永遠坐滿了專心致志的青年人,而且永遠不被打擾。

     一個城市有這樣一家書店就足夠了。

     北京青年聲音:三聯的青春在北京得到最大展現,青年人在三聯同時可以得到最大滿足。

     北京酷地之七:迪廳情未了

     推薦人:小孫———時尚北京青年

     滾石作為“酷地兒”,要歸功於它的“放肆”。

     現象:滾石的人海已成為京城夜生活的一景,滾石的標誌是它直徑超過20米的球型建築。每晚去滾石玩的帥哥靚妹不下千人,由於活動的高潮總是出現在後半夜,所以置身狂野之中不必大驚小怪。滾石有一種年齡的排斥感。十七八,二十幾歲的人如魚得水;三十冒頭兒就不太自然了。

     滾石作為“酷地兒”,要歸功於它的“放肆”。各種顏色的頭髮,各種露後背、露肚臍的短打扮,毫無約束。

     北京青年聲音:滾石雖“酷”,但不是都市的“酷”,這種“酷”雜糅了各地縣文化館的味道,走進那個“球”,就能感受到。

     北京酷地之八:QQ

     推薦人:飄柔(網名)———男年齡不詳網上青蛙一個,真實身份不詳

     QQ談情,北京青年新主張

     現象:當我敲打以下文字的時候,我的女友就在QQ的二人世界裏靜靜地等我———她,剛剛被我從網友6.0版升級到女友1.0版。為了顯示我是多麼的呵護她,特意配合她的ID“詩芬”,改名為“飄柔”。

     網上MM很多,可是好MM並不好找。經常有網友問我哪有芳蹤可尋,我總是這樣説:elong交友站那樣的社區可貼照片,倒是很直觀,可你我之輩才比子建、貌似青蛙,還是揚長避短的好;網易社區那樣的BBS人氣旺,可是太亂,好女孩很少出沒。

     北京青年聲音:從現實到虛擬,北京青年人的交際場所隨著時代發展變化,需要感謝技術所賜。或者有一天,網路場所將取代我剛剛提到的一切北京酷地,沒有星巴克、也沒有小劇場———只有世界一家的國際網際網路。

     酷的理由是年輕

     夕陽西下。

     三里屯的節目還沒有上演,簋街食客卻已然成群,那些年輕的、年長的、在校的、畢業的,衣著光鮮的紅男綠女閃現在這條本應叫東直門外大街的地方。再晚,再晚一些,等上歲數些的中年食客退卻,簋街就屬於20-40歲的年輕人了,他們在會這裡一直狂歡到淩晨4點。

     這是一種生活,該生活不被衛道士(早睡早起)和醫生們讚賞(顯然,徹夜的啤酒麻痹有礙健康);該生活容易使自己的小腹出現“桔皮組織”(指發胖);該生活甚至被年長者指責成“精神狀態的萎靡”。當然,説辭永遠是説辭,生活在繼續,簋街在繼續,有些人選擇有些類型的生活,像老同志明知道紅酒滋補卻還照樣喝二鍋頭一樣。

     簋街只是一個符號,如果你能理解她具體代表的含義,解釋那裏為何匯聚人氣就變成順理成章的事。

     新北京對應的是新青年與新生活,像一道智力問答題:老北京什麼地方最聚人氣?順口溜會告訴你答案:天橋、東單、鼓樓前。這樣的繁華不僅僅表現為具象的,更是當年社會大眾所追求或期盼的一種生活方式,例如:商品極大繁榮與對娛樂生活的嚮往(天橋)。

     現在是新北京。簋街有一種愜意,這個道理可以原封照搬到三里屯酒吧街,筆者無法再用文字形容一遍酒吧街的夜,那是需要設身處地去體味的,愜意使年輕人趨之若鶩。

     當然也可以不喝酒,北京為淑女和儒雅君子提供了更多活動場所,就像90年代初期麥當勞、肯德基初登大陸一樣,外國流行趨勢的風吹草動都可以在北京街頭找到一模一式的克隆。

     不同的地點代表不同的人群與情緒:麥當勞是在校學生的天下;星巴克為都市白領所獨美;還有哈根達斯,雖然貴的出奇(一個冰淇淋動輒就要100來塊錢),但仍然不乏捧場者。其實在北京青年眼中吃什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一個過程,體味一段生活。

     這是變化,北京青年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之間。

     於是我們找到n多個北京青年常出沒的酷地兒,説n因其數不勝數,説酷是因其代表一種時尚文化。“酷地兒”屬於年輕人,任何人都可以是年輕人,只要他懂得享受生活。

    

     《北京青年報》2001年9月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