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何謂“名著”

    千百年來,新書源源不斷地問世,屬於“名著”的書目亦與日俱增。書海茫茫,世人難以全數涉獵。不管你的壽命有多長,你至多只能閱讀書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因此你所讀的書應該是精華之所在,要讀“名著”。值得慶倖的是,真正的名著相對説來是“鳳毛麟角”。

    自從世界上有了文化,就有人列出最佳書目。古代亞歷山大城的教師和圖書管理員就曾列過此類書單。

    不同時代對書目的挑選會有所不同,這不難理解,但各個時代所選的最佳書目錄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在哪個時代,書目編篡者對於古代和現代的作品總是兼收並蓄,而對於現代著作是否能同古典作品相媲美則深感懷疑。何謂“名著”?標誌是什麼?本文所述之六條未必稱全,但我在每年選擇書目中發覺極為有用。

    1.“名著”一般都擁有最廣泛的讀者。

    它們不是只風行一二年,而是經久不變的暢銷書。《飄》比起莎士比亞的劇本和《堂吉訶德》來,讀者就相對地説要少得多。有人作過較切合實際的估計:三千年來,荷馬的史詩《伊裏亞特》至少擁有兩千五百萬讀者。名著問世後未必在那個時代就成為暢銷書,要有一定時間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天文學家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書現在是本名著,而據報道當時他曾説過:“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個觀察者,我這本書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會有一個讀者。”

    2.“名著”通俗易撞,不賣弄學問。

    它們不是專家寫給專業人員看的專門性著作,無論是關於哲學或者科學,歷史或者詩歌,它們所論述的是關於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題材,而不是學究式的空談。這些書並非為教授們所作,而是為普通人而寫。要學高深的教材,必先學基礎教材。“名著”所論述的都是各個專題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説“名著”是基礎教材,所不同的是它們不是互有聯繫的一整套教材,也並非按難易程度和問題的技術性而編排。有一類書卻應先讀,以便有利於名著閱讀,那就是名著的作者讀過的別的“名著”。以歐幾裏德的《幾何學基礎知識》和牛頓的《物理學的教學原理》為例。讀歐幾裏德的這本書無需事先學習數學,因為該書本身便是名副其實的幾何入門和基礎算術入門。牛頓的書則不然,因為牛頓運用數學來解決物理問題,他的著作深受歐幾裏德關於比例和面積的論述的影響,若不先讀歐幾裏德的書的話,恐怕連科學家也難以一下子讀得懂。我的意思不是説科學巨著可以輕易讀懂,而是説要按歷史順序讀才能事半功倍。正如歐幾裏德能啟發人讀懂牛頓和伽利略的著作一樣,牛頓和伽利略又能幫助人理解愛因斯坦的著作。這一觀點也適用於閱讀哲學著作。

    3.“名著”,永不過時。

    為便於比較,我們把眼下流行的書稱為“當代作品”,它們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許多早期的暢銷書恐怕你連書名也記不起了,也不會再有興趣讀它們。而“名著”卻不會因思想運動、學説更疊、輿論分歧而過時。名著不是供學者研究而積滿塵垢的遺著,而是當今世界上潛在的最強大的文明力量。人類的基本問題代代相同。讀過德摩斯梯尼的演説辭和西塞羅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會發現:人們對於幸福和正義、美德和真理,甚至對於安定與變幻本身是何等的篤信不疑!人類為其目標而奮鬥的道路看來是不可改變的。

    4.“名著”令人百讀不厭。

    只要你認真閱讀,你決不會感到掃興。名著一頁書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書的內容還要豐富得多。它可以使你百讀不厭,其中的養料汲之不盡。理解能力不同,或對事物持不同見解的人,都愛讀“名著”。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格列佛遊記》、《魯濱遜飄流記》和《奧德賽》。兒童可以饒有趣味地閱讀,但未能領會其中能為成年人所欣賞的全部妙處和含義。

    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義。

    “名著”含有其他書籍所沒有的東西,不論你是否贊同書中的觀點,它們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老師。“名著”受到那些既是讀者又是作者的人的廣泛討論,“名著”是許許多多書籍所論述的題材,論述“名著”的書多得不勝枚舉,大部分已為世人遺忘。

    6.“名著”論述人生有待解決的問題。

    世上有一些真正奧秘的東西,那是人類知識和思維局限性的標誌。人們不僅帶著疑問開始探究,也往往滿腹疑團終止探究。真正有才智的人老老實實地承認未能理解的東西,認識到這一點不意味著淺薄,(此句中出現亂碼,有幾字為編者補充)而是表明知識的淵博。讀書的人都以知識不為國界所局限而深感慶倖。我不知道如何衝破政治上民族主義的桎梏,但我確實知道我們可以怎樣成為人類各方面精神的朋友,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這就是靠閱讀“名著”。

    ([美]MJ阿德勒 著,毛華奮 鄭明治 譯)

    人民網 2001年10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