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博物館  

    廣州“赫爾赫斯”書店的老闆、法國“新小説”的推崇者陳侗在遊歷了他所熱愛的法國後寫出了一本獨特的介紹法國的生活與藝術的書——《自己的世界——法國的生活與藝術》(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他以“遊手好閒者”的角度去閱讀巴黎,講述了蘭東和午夜出版社的故事、在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的故事、巴黎的書店和電影院的觀感,以及他在巴黎街頭和法國鄉間閒逛的其他見聞。整本書中瀰漫著一種溫情的“法國感覺”。我們從中挑選出他拍攝到的法國書店的“風景”,在此刊出,以讓讀者共同品味和欣賞。

    我住在巴黎國際藝術城,除了按照預約和作家、藝術家見面,無聊中的遣興活動只剩下逛書店。藝術城離拉丁區非常近,於是我每天步行穿過塞納河,去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書店裏打發時光。次數多了,對於不同的書店就有了比較,而比較的結果讓我感到,這些書店各自具有的特色是和中國的書店各自追求的特色完全兩碼事。首先是,巴黎沒有像新華書店那樣的國有制的連鎖書店,最大的連鎖書店“吉貝爾約瑟夫”(Gibert Joseph)在全法國也只有十一家,更多的是中小型書店,它們沒有分店,而且經營地點和規模甚少改變,這一點當然得益於巴黎是一座受保護的城市而不是被建設的城市。其次,書店的私營性質和小型化並沒有帶來經營上的各出奇招,例如巴黎人雖喜歡泡咖啡館,卻找不到一家帶咖啡館的書店,甚至書店裏也找不到一張給讀者的椅子。能證明書店經營一體化和規範化的是上架圖書的排列方式:所有的圖書在架上均按作者姓氏字母由A向Z排列,而且復本一般不會多於兩冊,因此看上去書店和圖書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方便讀者找書、店員添貨,又使品種的豐富不受店面規模的限制。於是,在多數情況下,當你在書架前瀏覽時,店員總會禮貌地説聲Pardon(對不起),因為他/她不得不隨時調整那些被讀者擺錯了位置的書。

    雖説行銷方式相對一致,但微小的差異卻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特色書店”。例如曾經第一個推出喬伊斯(James Jovce)《尤利西斯》的“莎士比亞書店”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英文書店,裏面找不到一本法文書;位於拉丁區聖日耳曼德普雷林陰大道的“桅樓書店”(Lahine)除了永遠散發出一種奇異的書紙味道,還開放至深夜零點;聖十字街是同性戀者聚集的地方,街角的書店也是同性戀讀物和同性戀作家的天下;“吉貝爾約瑟夫書店”最讓人感到實惠的是同一本書既有原價出售的,也有近五折出售的,辨認也極為方便——書脊上貼有黃紙條為五折;“蒙娜麗莎書店”位於蓬皮杜文化中心附近,經營打折舊書,雖然好的品種不多,但舊畫冊還是很讓貧困的藝術愛好者著迷;“弗拉克”(fnac)作為圖書和音像製品的大型超市,它的品種特別齊全,尤其是連環漫畫和偵探小説,為一般的書店所不及;午夜出版社名下的“夥伴書店”(Librairie Compagnie)擁有自己出版社最完整的出版物(當然也經營其他出版社的書),在那裏還能找到其他書店找不到的相關作家的研究著作。例如讓-克洛德勒布倫(Jean-Claude Lebrun)的《讓艾什諾茲》由摩納哥的羅歇爾出版社出版,只印了五千冊,艾什諾茲獲龔古爾獎後,這本書在其他書店再也找不到,但是它奇跡般地出現在夥伴書店的貨架上,因為艾什諾茲今天已是午夜出版社的一塊新的王牌。

    如果你想用藏書來體現法國近百年來的出版歷史,那麼最好的去處應當是塞納河兩岸的舊書攤。每天將近正午時分,如果天不下雨,懶散的攤主就會打開一個又一個的綠色舊箱子,展示他們各自的“秘笈”,從色情畫報到政治家傳記,應有盡有。不過,在這樣的攤上選書得相當有耐性,因為雖説分類清楚,但‘按字母排列”卻不是像在書店那麼嚴格。此外,如果相中某本書,就必須果斷成交,否則的話,你第二天再趕去,可能就見不到攤主的影子,他高興開張就來,不高興開張就不來,反正那些書鎖在箱子裏,只可能是越來越值錢。

    儘管法國的出版業在全世界只排到第四位,落後於德國,但是,以書籍的品種和品質來論,巴黎的大小書店加在一起,仍可以形容為一座可與盧浮宮媲美的博物館。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説,這個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從書店圖書分類的清晰獲得的,分類越清晰,越能感覺出其中的豐富性。以文學為例,幾乎所有的書店都是按照如下的分類來標明區域:1.法國文學(現當代作家作品);2.詩歌;3.戲劇;4.盎格魯-撒克遜文學;5.日耳曼文學;6.義大利語文學;7.西班牙語文學;8.俄語文學……9.日本文學;10.中國文學;11.文學批評;12.隨筆;13.偵探小説;14.袖珍本;15.古典作家;16.作家研究;17.文學史等。在大型和中型書店裏,“法國文學”、“偵探小説”和“袖珍本”佔的區域最多。從出版的情況來看,其實“法國文學”和“袖珍本”在內容上有很多是重復的,出於一般閱讀目的的讀者通常會選擇袖珍本,即我們見到遺留在機艙座位和酒店房間的那種窄窄的、用新聞紙印刷的小書。當然,我相信,分類上的清晰也一定出現在出版業發達而又尊重文化的其他國家。

    對比中國的書店,我們就知道分類並非只是書店經營上的一種習慣,它其實還反映出一種文化態度。例如:中國的書店雖有劃出“中國文學”的區域,但從未按照拼音或筆劃排列作者姓氏;中國雖不流行“偵探小説”,但“武俠小説”盛行,只是還未能達到可以形成一個特定區域的強勢,真正的武陜小説作者數不出幾個;中國儘管也有袖珍本圖書(例如譯林出版社就做出了嘗試),但書店在分類上從未給予另外對待。所以,在中國人的日常概念裏,“袖珍書”是不存在的,而“精裝書”一定是帶硬殼的。沒有“袖珍書”也就沒有地鐵閱讀和旅行閱讀的習慣,這大概可以叫做“意識決定存在”。

    

    


巴黎,桅樓書店的店堂

    


巴黎,學府路58號午夜出版社名下的夥伴書店。

    


巴黎,聖米歇爾大街34號吉貝爾約瑟夫書店文學部內景

    


夥伴書店的偵探小説專櫃。

    


聖日耳曼德普雷地鐵站以書籍陳列渲染出拉丁區的人文特色。

    


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除了舊書以及打折新書,大多數攤檔也出售招貼畫、明信片、小型紀念品,標價最低為五法郎。

    


巴黎,莎士比亞書店。

    


巴黎,位於索邦廣場的哲學書店

    


巴黎,盧森堡公園附近的一間電影書店。

    


像其他商店一樣,書店在週日不營業。

    


1998年,義大利作家翁貝爾托艾柯的隨筆集《怎樣帶著一條三文魚旅行》法文版出版發行。這位曾以《玫瑰之名》風靡全球的符號學家在法國比在義大利更受歡迎。一般情況下,一個外國作家的作品總是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例如艾柯,他的作品的法文版都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這形成了圖書市場的另一種規範。此外,不管一本書暢銷得多麼紅火,盜版事件在法國是不會發生的。

    《中華讀書報》 2002年9月4日


漫談北京的書店(續完)
漫談北京的書店(續)
漫談北京的書店
康橋書店裏的講座
漫談日本的書店
武漢:24小時大學書店
上海國有民營合夥開書店
去東京逛逛書店街
書店滿長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