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國:産權改革需要明晰的六個問題

國有企業産權改革怎樣才能有序和有效地推進,改革的方向怎樣才能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基本吻合,改革的成果怎樣才能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同分享,這是當前改革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群眾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正視並厘清這些問題,對於中國改革特別是産權改革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當前産權改革至少需要明晰以下六個問題。

一:産權改革需要向縱深推進

改革的探索推進到産權領域,這是20多年來中國改革取得的最重大、最值得珍視的成果。國有企業改革為什麼必須走産權改革的道路?這是因為原有的國有企業的産權從本質上説不是市場化的産權。這種産權有三個方面的特點:1.它是模糊的産權而不是明晰的産權。有人説國有企業産權一點都不模糊,國有企業的所有者也不缺位,我認為這是不符合現實的。誰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應該由誰來行使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如果人人都是所有者,就必然人人都不是所有者。所有的行政部門都可以以國有資産的所有者身份來干預企業,但又都不對它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成了被束縛的對象。在國有企業中,權利與義務是極端不對稱的,而市場經濟的核心恰恰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稱。所以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的第一重涵義,就是要變模糊的産權為明晰的産權。2.它是集中的産權而不是分散的産權。分散的産權是社會化的産權。只有在産權社會化或分散化的條件下,才會有不同的經濟主體和不同的經濟利益,從而産生交易的必要性與現實性。在集中的産權下,市場經濟關係是很難真正發展起來的。所以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的第二重涵義,就是要變集中的産權為分散的産權。3.它是呆滯的産權而不是流動的産權。過去國家投進去的錢,投了廠房就是廠房,投了設備就是設備。在市場經濟中,這種呆滯的産權要變成流動的産權,因為只有流動起來才有生機和活力,流動起來才有可能保值乃至增值。所以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的第三重涵義,就是要變呆滯的産權為流動的産權。我認為,從這樣的角度來把握國有企業的産權改革,才真正觸到了企業改革的真諦。

不可否認,在現階段的産權改革中,部分地區和個別企業確實出現了一些偏差,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産權改革的基本方向。沒有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産權改革,中國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就很難真正建立起來。

二:産權改革需要加快進行

産權改革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乃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的主體部分還沒有進行,甚至還沒有啟動。中國目前在改革中特別是産權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是因為産權改革太快了,而是遲遲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所以才導致産權改革中一些弊端顯現。

市場經濟的最大奧妙和最核心的秘密就是因為它有一個明晰的産權關係和明確的産權規則。産權關係是經濟關係中最核心的關係,産權規則是社會經濟中最核心的規則。社會經濟的原動力就是財産關係和財産利益,利益關係是受財産關係制約的。如果我們的産權改革停止了,那麼改革就不能有效地向市場經濟推進,雙重體制就會相互掣肘,行政的力量與市場的力量對抗,市場的力量很難戰勝行政的力量。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權本位”走向“錢本位”、再從“錢本位”走向“人本位”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未能完全建立之前,權與錢互相滲透,通過權來搞錢,通過錢來買權的現象不可避免。體制轉軌拖的時間越長,權力對市場經濟的侵蝕就會越強烈。由於社會公共資源的很大一部分掌握在行政權力手中,它可以通過各種表面上合法的手段造成資産的轉移,形成社會不合理的轉移支付,導致或明或暗的財富轉移和財産侵蝕,造成各種不公正。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倒回到“權本位”上去,而是應該儘快往前推進,儘快結束雙重體制,儘快形成規則經濟。

三:資産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缺失

現在很多人都指責一些企業的領導人沒有道德,掠奪社會財産。這個問題有沒有?有,而且在一些地方還相當嚴重。但是,透過現象我們看到,一些人掠奪財産之所以能夠變成現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制度缺失。

資産流失有三重理解。第一重理解為名義流失與實際流失,第二重理解為顯性流失與隱性流失,第三重理解為制度性流失與交易性流失。從這樣三重涵義來理解資産流失就能更準確地把握資産流失的真實涵義。國有資産有三種形態:實物形態、證券形態與貨幣形態。把國有企業改成股份制企業,國有資産就從實物形態轉變成了證券形態;如果把國有股賣掉,那麼國有資産就又從證券形態轉變成了貨幣形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交易是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那就不存在資産流失問題。而現在我們這個轉換過程中很多是不等價進行的。地方政府為什麼願意讓企業家搞MBO 為什麼MBO的最主要動力是企業家和地方政府?因為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把國有資産轉成企業家資産,把企業家穩住,利潤能提高,政府能得稅收,又有名,又有利,地方政府為什麼不幹?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産權關係極不明晰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就可想而知了。

四:財産制衡是最強有力的制衡

國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委託代理關係。委託的鏈條太長,代理的環節過多,財産的制衡就很難生效,企業的效率就很難提高。産權明晰化的內在涵義是産權的人格化,是找到一個人格化的主體,使他們能像用自己的錢一樣用社會的錢。

財産制衡是最強有力的制衡。中國股市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財産制衡,股票投資者不能制衡經營者,所以中國股市的主要矛盾都集中在産權問題上,需要進行産權變革。在這方面,恰恰不像有些人説的那樣把焦點更多聚集在産權上是很危險的,相反,改革的聚焦如果偏離産權,那才會帶來更大的風險。中國的改革已經走到了産權改革的關節點上。這一關過了,特別是上市公司的産權變革完成了,整個産權改革的主體部分也就完成了。

無須諱言,市場經濟是追求利益的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區別就在於:計劃經濟是“撥動”的經濟,而市場經濟是“涌動”的經濟。只有讓千千萬萬人參與,讓千千萬萬人涌動,讓千千萬萬人追逐利益,從而在追逐利益中實現盡可能充分的有效競爭,才能有效地促進社會財富的持續增長。

五:企業家應是獨立的經營階層

中國現在最缺的,是真正的企業家階層。市場經濟中的企業要做大做好,就一定要有全社會篩選企業家的機制。生産社會化、資本社會化、風險社會化與經營社會化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過程。沒有生産社會化、資本社會化與風險社會化,經營社會化就很難形成土壤與環境;但如果沒有經營的社會化,也會反過來阻礙或延緩生産社會化、資本社會化與風險社會化的進程。現在,我們的上市公司還沒有成為集四個社會化于一體的企業,特別是資本社會化的過程還沒有完成,這不但大大妨礙了風險社會化的發展,而且也使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失去了最基本的經濟需求與經濟環境。企業家階層的缺失和斷檔,也是中國企業改革和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

六:確定好政府功能

在市場經濟中,各個主體之間必須有明確的定位,該個人管的事情個人管,該市場管的事情市場管,該企業管的事情企業管。只有個人、市場和企業都管不了的事才應由政府管。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功能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市場機制完善與功能充分發揮的基礎之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應是放大市場功能。看不到改革的這種趨勢,就會導致與改革總體趨勢南轅北轍的後果。

産權改革在中國經濟改革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須以産權改革作為重大突破點,通過産權改革來實現資源配置機制的優化,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走出了産權改革這片沼澤,中國的改革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有了穩固的制度基礎,從而就可以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拓展出更為廣闊的空間,展現出更為美好的前景。(韓志國)

《光明日報》2005年2月22日


韓志國:股市正步入“後九條行情”
韓志國:中小企業板的三大制度創新與三大缺陷
韓志國:建立做空機制條件尚不具備
韓志國:消除制度障礙是全流通關鍵
韓志國:資本市場第二次革命的核心是産權革命
華生、韓志國對話:全流通決定股市走向
韓志國:提高上市公司品質
韓志國:中國資本市場迎來第二個春天
韓志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應當重錘慢敲
韓志國: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應當重錘慢敲
韓志國:整體制度演進應成為股市發展主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