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項調查:素質教育公眾越來越重視  

    北京青年報與中國社會調查所聯合進行教育專題專項調查之——

    82%的公眾認為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個性發展

    我國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復以來,為高校、為社會選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大規模的選拔性統一考試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20多年來它利弊共存,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深刻影響。最顯見的影響就是各級學校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追求高升學率。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實現素質教育兩者是對兒冤家,公眾如何看待升學率和素質教育這對兒矛盾統一體呢?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因素有哪些?素質教育究竟應該如何實施?本報與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就這些問題對中國公眾進行了一次調查。

    ■升學率仍是擇校的首要原因

    85%的公眾回答升學率是他們擇校首先考慮的因素,與關注學校升學率相比,在公眾心目中,學校是否能實行素質教育明顯居於次要位置。大多數公眾認為,選擇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來好升學、好就業,而升學率高的學校用數字説明瞭他們的實力,升學率高意味著好的學習環境、高的教學品質和高水準的師資隊伍。這一切怎能不讓渴求升學的家長和學生們為之動心?

    那麼,人們怎麼理解目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呢?

    48%的人認為問題主要在於學生和家長本人。家長們固守的“望子成龍”的信念影響了孩子的想法,使他們覺得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好出路,這樣就造成家長和學生都把升學率看成是擇校的首要因素。

    52%的人認為還是“應試教育”的慣性在起作用。教育考核的主要內容一直就是筆試,而不包含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想像力以及其他生活能力的綜合考核。這一點決定了學校的教學內容圍繞此展開。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但仍然存在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分,升學率成為學校之間競爭的砝碼。

    31%的人認為是社會因素造成,還有25%的人認為是學校間相互攀比所致。

    調查結果説明:家長、學生因素和教育本身因素是公眾認為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社會因素、學校攀比因素和其他因素。家長和學生們為了在應試教育中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已經把升學率作為擇校的首要因素,而不再考慮該校是否適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是否能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是否方便學生上學等因素。

    ■綜合素質培養受到限制

    對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後果的問題,76%的人認為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43%的人認為影響教師教學特色的發揮,26%的人認為影響學校的辦學模式,17%的人認為影響社會建設的未來發展,8%的人認為是還存在其他不良影響。

    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的不良後果中最嚴重的是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它使得絕大部分學生只能專注于應試科目的學習。即使學生對一些非高考應試科目比較感興趣,他們也往往會遭到老師和家長制止,同時社會力量也很少對一些非應試科目進行專門的培訓,這導致學生對一些基本常識的了解,造成他們將來生活能力上的不足,制約其未來發展。

    ■公眾對素質教育了解程度低

    本次調查中發現,被訪者對素質教育的了解程度不盡如人意,43%的被訪者不了解素質教育所包括的內容,僅有14%的被訪者非常了解素質教育包括的內容。

    種種情況表明,素質教育能否全面實現並不僅僅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它是一個應該有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參與解決的問題。單方面的努力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教育體制雖然正在向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但制度的變革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而且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制度的變革可能會伴隨著其他一些矛盾的出現,公眾應及時轉變觀念,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同時教育部門要加強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讓人們更正確、更具體地了解素質教育的真諦。

     ■素質教育促進個性發展

    儘管真正了解什麼是素質教育的人並不多,但是隨著近年來媒體對這方面的關注逐漸增多,公眾對素質教育還是有了初步的認識。憑著感性認識,在回答對於素質教育能否促進個性發展的問題時,高達82%的公眾選擇了肯定的答案,只有少量的公眾選擇不能或説不清。

    當今社會是一個個性十足的社會,個性的存在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精彩,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只能使他們個性逐漸泯滅。而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揚長避短,推動自身個性的發展;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在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同時,使得那些有所專長的人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使自己的個性更加鮮明。當前開展素質教育最迫切的一步是:相應地縮小班級規模,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影響素質教育推進有主客觀原因

    是什麼阻礙著素質教育正確實施呢?34%的人回答是教育體制,23%的人認為是學生家長方面的因素,22%的人認為是教師素質,13%的人認為是社會需求,還有8%的人認為存在其他因素。

    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我們社會現行的教育觀念與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考試分數仍然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在跨入高等學府之前的中學便開始了文理科的劃分,入了大學則是更加狹窄的專業劃分。似乎人們考慮問題的直接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如何應試和升學,而非個人的發展。

    如果説以前我們這樣做還有其客觀原因的話,那麼,進入21世紀後,它正在失去其合理性的根據。當代社會正在發生著一系列革命性變化,它相應地要求人們適應這些變革,全面發展。正如“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人的不全面將制約他全部能力的發揮。

    ■升學率和素質教育衝突最大

    對於升學率和素質教育是否有衝突的問題,82%的公眾認為有,8%的公眾認為沒有,10%的公眾回答説不清,可見大家普遍認為升學率和素質教育存在嚴重衝突。

    對於産生衝突的原因,公眾認為教育體制跟不上時代潮流是産生衝突的主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人約佔被調查者的80%。家長和學生一方面急切希望提高綜合素質,他們也比較贊同素質教育的實施,但是由於受教育體制的影響,他們又不得不考慮升學和就業壓力。在目前用人機制中,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都要求高學歷,這使得很多專業技能非常出色,但沒有較高學歷的人無用武之地。結果是,學生和家長們只能把完全實施素質教育放在第二位,選擇升學率高的學校就讀。因此説,教育體制如果不進行改革,升學率和素質教育之間的衝突將無法調和。

    就學校而言,它們也會陷入怪圈之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成為推行素質教育的好榜樣,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慮本校升學率。有了高的升學率,就意味著學校獲得社會的認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連鎖反應:“好學校”生源越來越多,學校通過收取擇校費而獲得的收入也越來越多,教學條件因而得以改善,師資配備也逐漸增強;而所謂的“弱學校”則會陷入“惡性迴圈”。這對學校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在壓力之下,學校只好把升學率當成教學的中心,片面追求升學率。所以即便已經是名牌的學校,也同樣在升學率和素質教育兩者中徘徊。

     ■眾説矛盾突破點

    對於如何解決它們之間衝突的問題,可以説是眾説紛紜:54%的人認為應該禁止公佈升學率,36%的人認為應該改變教學內容,42%的人認為應該考查綜合素質,47%的人認為應該禁止對學校進行排名。在主張禁止公佈升學率的被調查者當中,有一部分人提出,如果不公佈升學率也不進行學校間的評比,那麼學生擇校問題如何解決,這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新的問題。

    ■把素質教育納入競爭體系

    就如何開展素質教育問題,公眾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其中選擇進行高考改革的佔58%,選擇改革教學內容的佔28%,選擇提高教師素質的佔52%,選擇加強素質教育考查的佔23%,選擇改革招生制度的佔37%,還有5%的公眾選擇其他途徑。

    近幾年來,全國不少地區都對中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有的改革了科目設置,有的調整了考試的內容和方式,還有的把中考與會考合併,這些改革措施都推進了中學,特別是初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儘管一些省市在中考中畢業、升學兩考合一,一些省市是純升學考試,然而不論考試的性質和功能是哪一種形式,都具有對初中教學工作的導向功能和評價功能。因此,中考改革對於推進、落實素質教育起著直接的導向作用。

    43%的被訪者提出可以建立一套與現行教育體系並列的另一套素質教育體系,實行雙軌制,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互競爭,並由市場(學生、招生單位和用人單位)調節,提高教育品質。公眾認為,對應試教育不予徹底否認,而是在應試教育的同時實行並行的素質教育體系,並讓市場來選擇,由市場來淘汰。

    ■調查設計:

    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

    孫煒 李雋瓊

    ■調查執行: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從5月10日至3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39份,回收率為89%,其中有效問卷508份,廢卷31份,有效率為94%,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8%,樣本代表性為75%至80%。

    

    《北京青年報》 2002年9月10日


教育話題:助學貸款 課外教育 低齡留學 素質教育
人民法院報:別鼓勵孩子們“奮不顧身”
文匯報:40個孩子緣何“異口同聲”
工人日報:讓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學
公辦名校轉制,誰得益,誰受損?
工人日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面向高中師生 “素質教育高考”論壇週末舉辦
四川高考分數線西部最高 顯示素質教育成果
倡導素質化教育 切莫再將升學率作“招牌”
俞吾金:“學歷史”,還是“學考歷史”?
北京青年報:關注學生作業本絕非小題大做
走進一“尖子生”的悲劇世界:哪根鏈條斷了……
“互動點評本”與“素質教育”方法
除了嘗鮮開眼 “吃苦訓練營”的孩子們吃苦了嗎
北京建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幼兒園
頂撞老師就給處分學生有申辨權?
走向大眾的平民教育
從擴招到3+X 中國素質教育探索歷程大掃描
有了電腦不能丟了算盤 柳州幼兒園再開珠算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