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學歷史”,還是“學考歷史”?  
俞吾金

    ●不少青年人不但對古代歷史缺乏應有的了解,甚至對剛剛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也缺乏足夠的知識。這種歷史意識空前淡漠的現象與中學的歷史教育有著相當的關係

    ●近一二十年來,中學的歷史考試普遍地採取了託福試題的方式,把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歷史教育變成枯燥無味的“記憶測試”,沒有為培植學生的歷史興趣和激勵學生的自由思考留下任何空間。學生“學歷史”的熱情和興趣蕩然無存,剩下來的只是“學考歷史”

    ●有必要對應試教育制度,尤其是對中學歷史教育中存在的流弊進行反思。必須明白,重要的不是考分,不是記住歷史上那些泡沫化的、失去了任何意義的“死東西”,而是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責任、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上的“活東西”

    不久前,筆者赴外地參加一個學術活動,邀請單位安排與會者參觀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留下的一處遺址。在觀看圖片展時,一位同去的人文學科的女研究生,指著當年某國家領導人的照片,充滿好奇地問我:“他是誰?”我雖然盡我所能地回答了她的問題,但那件事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趕不走,也抹不掉。

    使我感到震驚的是,才短短幾十年,不少青年人就已經對共和國的往事一知半解了,甚至連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搞不清楚了。平心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強烈的歷史意識的民族,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就是一個明證。然而,在今天,為什麼青年人的歷史意識竟變得如此之淡薄?他們不但對古代歷史缺乏應有的了解,甚至對剛剛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也缺乏足夠的知識。這種歷史意識空前淡漠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自然而然地聯想起中學裏的歷史教育。實際上,在青少年的歷史意識的確立和歷史知識的積累上,中學裏的歷史課起著奠基性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我有意識地調查和詢問了一些中學生,終於找到了謎底。眾所週知,大約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學裏的歷史考試也像英文考試一樣,普遍地採取了託福試題的方式。無庸諱言,這種高度形式化的考試方式十分有利於老師確定標準答案和快速地批閱試卷,但採用這種方式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高昂的,因為它把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歷史教育變形為枯燥無味的“記憶測試”,沒有為培植學生的歷史興趣和激勵學生的自由思考留下任何空間。於是,在佔支配地位的應試教育的話語框架中,學生“學歷史”的熱情和興趣蕩然無存了,剩下來的、惟一能引起興趣的事情是:在歷史考試中如何獲得高分。也就是説,“學歷史”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學考歷史”。所謂“學考歷史”,也就是説,學習歷史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歷史考試。考試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

    正是這種轉變使下面的現象得以發生:中學生們普遍地視歷史課為“沉重的十字架”,為了通過考試並取得高分,他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或者把同學中記得最認真的筆電借過來抄,在某些學校裏甚至發生了優秀生的筆電常常被偷的怪事;或者在歷史考試前按照考試的要求死記硬背。考試一結束,考過的內容就被忘記到爪哇國裏去了,而剛剛學過的歷史教科書幾乎不會被任何一個中學生珍藏起來,它們或者被饋贈給低年級的學生,或者流向廢品回收站。

    無論是對上歷史課的教師來説,還是對中學生來説,惟一重要的是在記分欄裏留下來的那個抽象的阿拉伯數字——考分,它是一個“性命攸關”的數字,部分地決定著學生總成績在年級裏的排名,也在一定程度關聯著歷史課教師的聲譽和職稱的晉陞。除此之外,如果還留下什麼的話,那就是中學生對歷史課的厭倦。仿佛給中學生開設歷史課,目的就是為了使他們永遠失去對歷史的任何興趣和激情。這種“歷史厭倦症”的蔓延使當代中國不少青年人變得如此之膚淺,以致他們的全部存在就在他們的皮膚上!

    記得一位法國學者曾經説過這樣一句名言:Everything is history(一切都是歷史)。確實,歷史是涵蓋一切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説,忘記過去,也就意味著不能正確地邁向未來;對於任何個人來説,如果他缺乏必要的歷史意識和歷史知識方面的深厚學養,他就會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變成無根的浮萍。從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找到關於年輕的明星們的一些笑料,如炒得沸沸颺颺的“軍旗裝事件”、不知“盧溝橋事變”為何物等等。這些笑料在相當程度上印證了中學歷史教育的某種失敗。

    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對整個應試教育制度,尤其是對中學歷史教育中存在的流弊進行深入的反思。我們必須明白,重要的不是考分,不是記住歷史上那些泡沫化的、失去了任何意義的“死東西”,而是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責任、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上的“活東西”,即那些對當代生活有實質性意義的內容。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編寫出真正適合於中學生年齡特徵的、易於為他們所接受的歷史教科書。這樣的教科書應該熔凝重與情趣于一爐,集知識與智慧為一體,真正能開啟學生的歷史興趣,從而使歷史課不再成為中學生的負擔,而是成為他們的心靈自由漫遊的熱土。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文匯報》 2002年7月30日


北京青年報:關注學生作業本絕非小題大做
走向大眾的平民教育
從擴招到3+X 中國素質教育探索歷程大掃描
素質教育討論牽動家長的心
素質教育靠老師還是靠體制?
政協委員來函談素質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