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擴招到3+X 中國素質教育探索歷程大掃描  

    從高考變化看教育改革軌跡

    -1999年中國高考首次大擴招,而後連續4年擴招

    -2000年高考年齡限制鬆動,2001年徹底解禁

    -2000年北京、安徽兩地首先嘗試二次高考

    -2002年春考北京首次採用3+X,並部分科目自主命題

    -4年擴招:從108萬到273萬

    從108萬的招生計劃,到273萬的招生計劃,這兩個數字只差了4年!

    從1999年開始高校已經進行了連續三年的擴招。從1998年的計劃招生108萬,到2001年計劃招生250萬。2002年,全國的計劃招生數為273萬,比2001年計劃增長10%。

    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影響:連續三年的大擴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形勢。給高中畢業生增加了一倍還要多的上大學機會,中學生升學壓力有所降低。北京這幾年的高考錄取率一直維持在70%左右,這兩年的高考錄取率更是維持在75%左右。高升學率使學校和學生有時間進行更多的素質教育。

    -高考不限年齡:老漢也上大學

    2000年高考前,教育部鬆動了高考年齡限制。取消職業教育畢業滿兩年方可報名的限制,應屆中等職業教育(中專、技校、職高)畢業生可報考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報考普通高校各專業的年齡上限,均放寬到25周歲。

    2001年高考前,年齡徹底解禁。對報名參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考生條件進一步放寬。1、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十五周歲”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2、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而且可以于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專科。

    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影響:高考年齡的放寬,有利於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終身學習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不一定高中畢業馬上考大學,學生學習方式可選擇時間延長。

    中職生可報考普通高校,增進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結合,改變了職業技術教育只能低學歷的歷史,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成長。對職業教育高學歷的改進,本身就是對唯知識、唯學歷觀的改變。

    -春季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

    2000年1月,北京、安徽兩地在全國率先進行春季高考的改革。有29所高校參與招生,計劃招收7426名學生。

    參加春季招生的普通高校中,北京包括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13所,安徽省16所。

    春季招生與全國統一高考招生有關政策規定相同,招生對象為往屆高考落榜生,但高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以及其他國家承認學歷的各類學校在校生不得報考。日期定為2000年1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各科試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考試內容與難度與全國統一高考相當。

    2001年的春季高考在本科計劃與專業數量相對於2000年均有提高。

    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影響:每年兩次高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對考生的壓力,為落榜生又增加了上大學的機會。

    -3+X:科目改革帶著教學走

    教育部1999年2月推出高考“3+X”改革方案以來,2000年已有廣東、江蘇、浙江、山西、吉林五省按照方案要求進行了改革試點,2001年這一改革擴大到18個省市,2002年全國將普遍實施這項改革已成定局。北京從2002年春季高考開始啟動“3+X”考試,並將實施自主命題。

    “X”是指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在講求學科內綜合的同時,還注重跨學科的綜合,考查的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影響:高考作為“指揮棒”,實行“3+X”考試改革,可以從考試內容和命題方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把學生對單學科知識點的掌握轉變為掌握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校生考高職:高考出現立交橋

    北京的高校在1996年就出現了“高職班”,但全面啟動是在1999年,除師範院校的大專未改外,其他院校的大專改為高職。高職屬於高等專科層次的學歷教育,學制2至3年。與普通專科教育不同的是,它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較一般專科畢業生要有不小的優勢。高職既招普高學生也招中職學生。

    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影響:普高學生可以上高職,多了一條發展成才的途徑。中職生高考相對於普高生競爭力差,但高職的出現,為中職生深造創造了條件。高職的定位是培養企業“金領”、高學歷的技工,拓寬中學生發展的領域。

    基礎教育圍繞素質教育發展

    -減負不僅是書包輕了,腦瓜也輕了

    -小升初就近入學中職登記入學

    -小班化教學個性和潛能得張揚

    -“重點中學”擴招優質教育人每人平均等

    -“做中學”:幼兒園培養科學家

    -“三好生”變“多好生”:標準變了,主體也變了

    -減負不僅是書包輕了,腦瓜也輕了

    減負是這兩年來最熱的一個話題。1999年,市教委發出減輕學生負擔的通知,為即將進入假期的小學生們提前松了綁。

    對小學生減負的要求非常具體:要求各學校嚴格控製作業量,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其他年級課外作業量不得超過1小時。提倡增加自主型、實踐型、活動型作業。嚴禁在假期組織學生上課和舉辦各種補習班、提高班。嚴禁在小學各個年級進行區縣統考、嚴格控制加重學生負擔的各種單元檢測,今春開學後在全市小學實行學業成績等級制,取消百分制。

    後來又減少了書包的重量。2000年,北京市下發秋季北京市普通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課堂練習、習題集、抄寫本、生字卡片、組合圖片、課堂訓練等都被刪除。

    -小升初就近入學:中職登記入學

    “尖子生”都集中在好學校的局面因小升初而改變。1998年北京市開始對小升初實行就近入學制度。小學生的升學壓力減輕了!

    取消了統考也讓中學生樂了好一陣。2000年北京不再舉行統一的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由各區縣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從2001年開始,初中畢業生報部分中職校,可不憑分數登記入學。

     -小班化教學:個性和潛能得張揚

    一個班20個學生與一個班40個學生比,老師分配給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北京市從1997年開始進行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2001年,已有16個區縣的145所學校、819個教學班的20300名學生參加了實驗研究,平均班額不足25人。

    小班化教育是以縮小班級規模為主要形式,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學模式。

    -“重點中學”擴招:優質教育人每人平均等

    1999年北京普高計劃擴大招收8000至10000名學生。2001年全市普高招生7萬餘人,比2000年增加5000人。

    許多學生心儀已久的“重點中學”擴招得更厲害。2001年清華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師大一附中、二附中和實驗中學擴招50%,計劃2002年將擴招到2000年的200%。

    -“做中學”:幼兒園培養科學家

    科學素養是從小培養的。北京從2002年3月開始在部分小學、幼兒園進行“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做中學”科學教育就是讓小學、幼兒園的孩子自己在探究中學習,從小培養科學素質。教育部決定先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市進行試驗。

    -“三好生”變“多好生”:

    標準變了,主體也變了

    從2002年1月1日起,沿用了多年的三好生標準變了。除了考核成績外,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創新精神、公德意識、環保、實踐能力等都在考核之列,並將對候選人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為期兩天的公示。三好變多好標準是適應推進素質教育的變化。

    -高中新增“研究性學習”:跳出書本外

    作為新教材課程改革的一項,2002年,“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增內容進入高中必修課中。新課程減少了課時總量,同時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示範校取代“重點高中”:誰都能享用

    到2005年,北京將推出60余所市級示範高中。取代重點高中概念。屆時北京將有近半數的普通高中學生在這些“示範校”內學習。去年北京已通過了第一批高中示範校的驗收工作。

    示範高中的建設重在有特色,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實現開放辦學,學校資源面向社區,面向兄弟學校,使其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社會共用,如其圖書館、實驗室、操場向社會開放。

    權威人士闡述教改指導原則

    -要弱化高考的反導向作用

    -課程改革改變教育方式

    -高考方式改進素質教育

    -探索新的高考錄取標準

    北京教育考試院有關權威人士闡述教改原則。

    -要弱化高考的反導向作用

    孫維剛老師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典範,但説起孫維剛老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55%的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許多學校包括所謂的重點中學對自己成績的彰顯形式就是本校有多少學生考上了大學,有多少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這就是高考的一個反導向作用。

    考試按屬性分為水準性考試和選拔性考試。高中會考屬於水準性考試,是階段性學習水準的評價,而高考屬於選拔性考試,高考的首要任務是為高校選拔優秀人才,沒有義務評價基礎教育。但高中校往往延伸高考的評價功能,以高考水準反饋學校的教學效果,引發學校間的競爭,今後應弱化高考的這種反導向功能。

    -課程改革改變教育方式

    教學內容將會決定教學方式。教育部從1996年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研究,1997年在天津、江西、山西兩省一市試驗,1999年修訂後擴大到10個省市,2001年擴大到25個省市,在今年秋季,全國中小學將全部採用新的課程。課程改革主要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初中階段學科和綜合併行,並開設科學課,高中以分學科為主,強調基礎課的多樣性、選擇性。

    高中首次增開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課、勞動實踐和社區服務。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學校和課本,更多地體現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考方式改進素質教育

    北京從2000年起實行二次高考,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給考生增加了一次高考的機會,緩解了秋季高考對考生的壓力,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歷史。教育部1999年推出高考“3+X”改革方案以來,全國普遍實施這項改革。“X”作為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考察的就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高考命題變化引導學生素質教育。過去的命題立意是圍繞知識點,學生在模擬考試中受一次次磨難是為了培養解題的技巧。現在高考命題要由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試題設計要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切入,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進步、社會發展,避免死讀書、讀死書。通過高考改革可以改變教學內容和方式,促進素質教育。

    -探索新的高考錄取標準

    高考分數作為升學的指揮棒已是多年的事實,雖然每年有保送生制度、特長生制度體現一些素質教育,但比例畢竟太小。北京教育考試院現正著手進行高中畢業會考作為高考錄取參考的研究,但也只是參考。可喜的是,教育部正在探索新的高考錄取評價標準。

    教育部在對2002年高考改革10個方面的任務中著重提出:要探索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招生辦法,克服以分數為唯一錄取標準的片面性,建立起以分數為主的綜合評價辦法。

    中西教育差異源於社會評價體系

    -中國兒童苦西方兒童樂

    -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影響

    -體制框架相似內在要素不同

    -重學歷不如重資格焊接不如連結

    -中國兒童苦西方兒童樂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吳忠魁教授將中美基礎教育做比較後認為,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個性,教育在千方百計考慮如何適合孩子的個性化發展,而在國內我們卻是在按大人的要求來規定孩子的教育,而沒有顧及孩子們內心的需求、願望和苦樂。我們教育孩子的藉口是:為了你的明天,在今天要付出代價,為了明天的發展,今天要刻苦。而美國對孩子的觀念是:你的美麗就在今天,你的今天不美麗何談明天?

    提出素質教育正是想解除孩子成長土壤的板結,使中國的孩子向人格化狀態、能力化狀態轉化,但是應試教育還依然存在,所以,現在我們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應試和能力的衝突、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衝突,中小學生現在正在這個圈子裏打轉。

    -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影響

    吳教授認為,“學而優則仕”這種幾千年前的傳統教育價值觀一直流傳到今天,內化在民族的血液中。這種傳統文化觀念促使中小學生競爭激烈、負擔加重。

    不僅在中國內地,包括我國香港、台灣,還有新加坡、日本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把學習與未來發展聯繫在一起,鼓勵青少年要刻苦學習。

    -體制框架相似內在要素不同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體制構成上都是相似的,沒什麼區別,差別在於內在要素上,評價機制的不同是一個根本性因素。國外的中小學階段,非常關注學生與社會的關係,要求學生從書本中走出去接觸自然和社會、服務於社會。比如志願者行動,為社會服務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分數。而學習成績卻一直是我們評價的單一尺度,在校園內培養學生,教育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也是以升學率為尺度。評價是杠桿,是指揮棒,改變評價尤其重要。

    -重學歷不如重資格焊接不如連結

    吳忠魁認為,我國的學歷層銜接應改變,現有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是一種計時性連接,而不是一種長效性連接。即使現在實行的彈性學分制也是學年制情況下的學分制。

    這等於把教育層次焊接了起來。而在西方許多國家教育層次是一種連結關係,這是一種開放性的系統,給了受教育者多種選擇機會。而焊接式教育只能逼得學生一環套一環地去考好。

    高職教育是中國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教育形式。吳忠魁認為,重學歷不如重資格,職業資格證書是在某個行業內具有能力的資格,代表的是能力。什麼時候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結合在一起,對於素質教育也會是一個促進。

    -文/本報記者閻建立

    美國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可供借鑒

    美國的基礎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歷史、語文外,還有縫紉、打字、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每個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麼程度,同時給每個孩子灌輸公民意識。

    美國人設法教孩子們自己去思想,教他們問問題、探討和發展自身的創造力。教育制度是以一項要領為基礎的,這便是教導孩子善於“推論”與“研究”,終其一生,他都能發掘自己所需要的事實。

    美國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研究院,小孩滿5歲進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進入小學一年級,小學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雖然他們的大學沒有聯考,但是SAT考試卻成了好學校的入學標準之一。常春藤名校,則需要更多的資格。GPA(一般的高中課程的成績)也是相當重要的,平均每所大學都要求在4至3.5中間,低於3就可能與大學無緣了。

    《北京青年報》2002年3月27日

    


高曉宇委員:高校擴招應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 
今年中國高校招生再擴15萬
規模穩定 確保品質 北大清華人大今年都不擴招
北大清華人大今年不擴招
為保證教學品質 北京大學今年不擴招
金開誠委員:高校擴招 寬進不能寬出
“專升本”為高校擴招悄悄添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