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海爾、蘇寧南京“冷戰”對峙

    今年4月中旬,中國家電最大集散地之一的南京,爆發了一場震動全國的價格大戰。大戰中,家電銷售巨頭們和眾多媒體幾乎一邊倒地喊道,“讓生産工人回到車間去”、“讓工業資本回到生産企業去”,“由商業企業擔負起銷售和服務的全部重擔”。然而,卻有家電生産企業對此説“不”。於是,就爆發了“中國家電第一品牌”和“中國家電銷售大鱷”之間的對抗———

      在中國家電業界極為知名的南京蘇寧家電商場,竟然買不到號稱“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的海爾彩電,這豈非是一件咄咄怪事?

      前兩天是南京商家最為看重的“雙休日”,筆者在蘇寧交家電商場的海爾彩電專賣櫃前看到,與周圍春蘭、康佳、長虹熙熙攘攘人流如織的“熱騰”勁兒相比,這兒卻是冷冷清清。

      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滿腹狐疑,極為失望。一位聲稱幾週來一直為兒女婚事配家電的市民悄悄地告訴筆者:“上兩個星期天,這兒也沒有人,你瞧,標價簽還是4月份的!”

      筆者等了許久,一位鄰近櫃檯的廠家推銷員走過來招呼説,海爾彩電暫時沒貨,是蘇寧委託她來“照看”這截櫃檯的。但問及海爾為何自己不設廠方推銷員,又為何會沒貨供的原因時,這位女士又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蘇寧黑色家電部一位經理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海爾彩電在蘇寧一直銷售良好,卻又説不清楚為何會幾個星期“空櫃”。被問及背後的原因解釋時,這位經理乾脆以“不宜報道”推拒,似乎有很多“難言之隱”。

      倒是海爾南京分公司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員一語道破天機:“海爾已經暫停向蘇寧提供彩電、冰箱貨源了,冰箱雖然還在賣,但銷的已經是存貨。”但為什麼斷貨,他又諱莫如深,不肯吐露半點口風。

      看起來,一個是在中國家電零售業界想當“龍頭”的行業巨擘,一個是家電製造業第一品牌的生産商,他們之間肯定發生了什麼。

      今年4月14日,南京蘇寧率先在家電市場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在南京大本營和江蘇全省點燃降價烽火,400多個品牌,7000多種型號的商品一齊降價,降價幅度之高令人咋舌,最高達50%。由於事前全無徵兆,許多廠家根本未經商量就被單方面宣佈産品全線降價。而海爾作為家電業的“多面手”,涉及的降價範圍最大,事先也被蒙在鼓裏。

      海爾高層人士急飛南京撲火,但海爾的名字還是上了蘇寧的殺價名單。多方努力未果,海爾立即以“斷貨”相威脅,但商家未予置理,最後終於演為今天“楚河”、“漢界”對峙的局面。

      近年來,商業流通企業看到自己接近消費者和市場的優勢,祭出極具殺傷力的一招:擴地圈店,壯大網路,力圖使家電業的整個流通命脈操縱在自己手中,最大限度地迫使生産企業本就營養不良的行銷體系趨於萎縮。如國美就放出話來,在今年底使全國總店數增為80家,並計劃在2003年在全國建店200家,覆蓋所有直轄市和省會級城市;三聯則一面宣佈在山東開店80多家,一面又入主鄭百文采取中原最大的家電分銷渠道。而蘇寧更是宣佈,要在今後3年內投資4.2億建成1500家連鎖分店。“市場是強者的遊戲”,實力增強了,也使這些流通業的新貴族在打壓生産企業價格時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威。

      然而,生産企業也有不服的。早就有人説,真要有敢出頭的,非海爾莫屬。據業內人士分析,海爾此次之所以敢斷蘇寧的“貨”,底氣最“衝”的在於它的行銷模式。即海爾作為一個生産企業,卻具備一個相當成熟完善的行銷和售後服務體系。目前,其全國各地成立的獨立核算的行銷公司就達42家。從本次“價格戰”態勢看,海爾在江蘇五星、南京交家電商場的價格依然或多或少貫徹了自己的意願,並沒有按商家規定的“統一步調”齊步走。可以説,海爾的價格也從某種程度上為商家完全説了算的主宰地位增加了“變數”,捍衛了生産製造業的體面和尊嚴。

      此次冷戰升級,還是兩种經營模式深層衝突的結果。商業企業的壯大,使其變得雄心勃勃,不僅要控制價格,而且要反過來指揮生産,“讓工人回到工廠去”。

      在這方面,蘇寧等流通企業的用意昭然若揭。蘇寧副總裁孫衛民在《經濟日報》上放言:成熟的市場經濟是製造商和生産商分工明確,製造商不必管行銷問題。他毫不掩飾地宣佈“蘇寧立志一定要把服務品牌做好”,並且強硬宣佈:蘇寧同家電生産企業合作的鐵定前提就是你必須培養我的售後服務體系作為你服務認證的網點,否則就不賣你的産品。蘇寧要把廠家下游服務連鍋端的勃勃野心表露無遺。也許正是看到這種未來的要挾,海爾才死不讓步。

      南京市財貿委市場建設處處長顧勇對這樣的提法嗤之以鼻。他説,企業向流通的滲透和流通企業向生産環節的滲透一樣都是市場經濟條件必然産物,是社會資源自由配置的結果。從國際慣例上看,這兩種模式都曾誕生出極為成功的典範,前者如通用汽車,自建銷售網路,産供銷一條龍;後者如美國沃爾瑪,儘管以零售業“巨鱷”著稱,卻擁有自己的規模龐大的生産網路。因此,“讓工人回到工廠,並且就該呆在廠裏”的提法實際上與“農民就該呆在地裏,不該跑到城裏來打工”一樣不可行和不合理。這種説法實際上是割裂了生産、流通的維繫,想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壁壘森嚴和條塊分割中去。

      江蘇省社科院著名學者沈立人研究員則認為,蘇寧和海爾的矛盾,其實是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矛盾和運作模式的矛盾。耐人尋味的是,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已過去20年了,這兩種資本的分野依然大體上涇渭分明,企業作為單一的工業或商業企業來運作的情況比比皆是。其實作為資本形式而言,國際上單一的、靜態的工業或商業資本並不存在,一般都是不同資本以合資、合股、合作的形式共同在企業內部運作,也就是説,在國外真正單純的生産企業成流通企業是沒有的,企業往往是“化合物”,而非“單質”。如果拿到國外來比照,通常會讓人一下子産生疑問:為什麼國內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合作並不能經常看見?生産企業多以獨資形式擴張,流通企業往往更傾向於以自己的方式來累積資金,而“價格戰”就是這種代表形式之一。沈立人強調説,這還是原始的積累方式,商家往往因此而每一步都冒著極大的風險,同時速度也很難達到所希望的程度。

      屈指數來,蘇寧與海爾這一對“大腕”的對峙已快1月有餘,雙方目前經多方談判依然未有“和解”的跡象。命運最終選擇這對分屬不同陣營中的“巨頭”來展示一場虛驚,還是真的想造成分道揚鑣的局面,依然不得而知,但海爾在蘇寧店中的冰箱、彩電“存貨”已漸漸告罄,留下給最後攤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們依然對最終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表示不吝之心,畢竟“冷戰”也好,“決鬥”也罷,對雙方和消費者皆無好處;我們真誠希望能以此為契機,雙方對彼此合作關係均進行各自的反思,並切實推動作為工、商資本獨立運營成功的典範代表,雙方能確立一種典範的新型的合作“模式”。

    中國青年報 2001年06月04日

相關新聞

蘇寧打響家電大血戰 音響最高降幅50%

新年伊始突現轉機 中國彩電業防守反擊

彩電行業到底虧損沒虧損?

彩管夢魘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