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張瑞敏:海爾構築品牌效應

    首先,你會注意到氣球,成千上萬的氣球,排列在從機場來的公路的兩邊。氣球放在一根根長繩的頂端,上下飄動著,搖晃著。每邊都有海爾的名字。然後你會注意到路標,上面寫著海爾路。

    你穿過海爾工業園,會看到一群工廠和一幢高層建築,高層建築的上方有海爾的字樣。一旦進入青島市內,會有更多的氣球和廣告牌。一個巨大的帶有海爾的標牌從遠遠的新月狀的海灣上閃耀。

    為採訪青島市委書記,到了那個現代化的市政府辦公樓。大廳裏有海爾冰箱、洗碗機、個人電腦、手機和平面電視,那兒簡直變成了海爾的樣品室。

    青島可能因是青島啤酒的産地而很出名,但是與海爾相比,啤酒就遜色了。

    海爾的自我推廣,在最近一次展覽會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也顯示出他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雄心壯志。在採訪中,張先生説他把海爾品牌放在世界各地的原因不是為了要成為中國的領導者,而更多的是受西方公司進行的品牌推銷的激勵。

    “中國的公司有一個問題,因為‘中國造’的標記意味著品質差,價格低”。張先生説,“在1996年,我們開始用我們自己的品牌出口。別人告訴我們,這樣做不行,但我們堅持下去。現在,在全世界,海爾品牌成功了。”

    事實上,海爾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器製造商,去年銷售收入32億美元。它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商之一,在160個國家賣了1.4億美元的産品。今年,它在美國投資3000萬美元建立了一個冰箱製造廠,成為少有的幾個在美國設立基地的中國公司。

    考慮到在中國盛行的價格戰,張先生對海外市場的側重是有道理的。7月14日,海爾的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廣東科龍電器控股公司發出警示,由於價格壓力,中報利潤會低於預期;通貨緊縮仍侵蝕著中國的經濟,商店裏堆滿了未售出的電器。

    既然在中國生産冰箱的成本要低得多,為什麼要在美國生産呢?張先生回答説,他想讓美國人把海爾當作一個美國公司;在美國設計和製造冰箱,將會使海爾産品更適合美國消費者。

     “他是中國的傑克威爾奇”,GOODMAN公司的亞洲經濟學家福瑞德胡先生説,“在這樣一個計劃經濟體制和國有制度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他表現得非常傑出”。

    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的齊木先生認為,像海爾這種行銷能力對中國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當今中國需要的是品牌産品”,他説,“這需要多年的努力工作和大量的投入”。

    通過建立中國第一個真正的品牌,張先生自己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被邀請到國內外演講。他的觀點成為政府官員和記者研究的對象。他把一個虧損的集體所有制小廠從一片廢墟發展成海爾的歷程已經成為傳奇故事,中國企業界的長征。

    故事如下:1984年,張瑞敏先生被任命為青島集體所有制電冰箱總廠的負責人。此時的工廠,一蹶不振,瀕臨倒閉;工人工資沒有保障,素質低下;生産的産品以次充好。1991年改名為海爾,同利勃海爾非常相似的名字。利渤海爾是德國的一個家電製造廠,在早些時候向青島電冰箱總廠輸出過技術。

    張瑞敏先生原來並不被認為是産生這種轉變的可能候選人。作為一個因文革而喪失上大學機會的小官員,他在這種體制下默默無聞地努力工作並逐漸走向領導崗位。但是他同時大量地閱讀了西方的管理書籍。他認為不考慮工人能力的平均分配方式是不公平的等等。

    海爾發展的初期,一個用戶因為一台破損的冰箱而投訴,張馬上到車間巡視並查出76台不合格冰箱。他召集所有的工人,並將一把大錘子交給組裝這些冰箱的工人。在他的指示下,工人們猛擊這些冰箱,把它們砸成碎片。

    砸冰箱的這一舉動令員工們深深意識到劣質産品不可能走向市場。張瑞敏先生用西方先進的品質控制制度進一步補充這一資訊。他説,“我們不希望每天都砸冰箱,但是實際上,我每天都在想著能砸冰箱”。

    在張先生提高了海爾産品的品質之後,他便開始著手將其産品出口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按照先進軍發達國家而後發展中國家(先難後易)的原則,海爾現在已擁有62個經銷商和30000個經銷點。海爾小冰箱在旅館小型酒吧裏特別受歡迎;在美國,這種小冰箱已佔有25%的市場份額。

    

    《紐約時報》2000年7月23日

    

相關新聞

海爾總裁張瑞敏入選“全球最受尊重企業家”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