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網路能拯救家電業嗎?

    去年春天家電業進軍電子商務的號角聲猶在耳畔迴響。如今,我們聽到的卻是某些家電廠商虧損、某些家電廠商倒閉,甚至是全行業不景氣的消息。網路與電子商務究竟給家電業帶來了什麼?

    新聞回顧

    海爾、美的、春蘭三家響噹噹的家電企業幾乎在同一時間作出了進軍電子商務的決定——美的集團宣佈將投入10億元建設電子資訊産業、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家電製造之外的第二支柱産業;青島海爾集團合資成立海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春蘭集團在原有6億多元投資的基礎上,為春蘭電子商務體系追加4億元投資,力爭在3個月內投入運營。家電巨擘這一舉措在家電行業、資訊産業、電子商務領域掀起重重波瀾。家電巨擘意欲何為?此舉意義何在?將産生哪些重要影響?

    幾年來,家電降價風潮一輪緊似一輪,逼近利潤底線的價格幾乎讓廠家沒有迴旋的餘地,産品品質和售後服務的拼爭更使家電企業的發展如履薄冰。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生産和流通成本,特別是有效地減少企業規模擴大帶來的邊際成本的增加,已成為家電企業自身挖潛、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著名的PC製造商Dell無疑是這方面最好的楷模,其網路直銷戰略的成功值得中國家電廠商效倣。這是家電巨擘們投身電子商務的一個基點。

    更深層次的原因實際上是出於家電企業對大氣候的判斷:家電企業進軍電子商務是網路經濟和電子商務時代的要求。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電子商務時代的抉擇就在眼前。(摘自2000年3月27日本報封面報道《大進軍—評家電企業鉅資投入電子商務》)

    一位財經專家在評論家電企業觸網效果不佳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上市家電企業進軍電子商務只是給股市做秀,看看他們將招聘電子商務技術人員的廣告都大幅刊登在財經報紙與雜誌上就可見一斑。這些企業本意並不打算開展電子商務。”

    B to C:不該再走老路

    1999年下半年,電子商務浪潮席捲傳統行業,家電業也不例外。在企業觸網的初期,家電廠商們最先想到的是將産品在網上進行直銷,於是紛紛建立自己的直銷站點,有的還與電子商務網站或門戶網站合作銷售。

    TCL也推出了自己的“億家家”(ejiajia.com)商城。吳士宏的想法很簡單:“將TCL集團的100多种家電産品搬到網上,同時利用北京TCL電子銷售公司完善的銷售網路為其配送。億家家商城是建立在TCL堅實的産業基礎上,利用了集團強大的物流配送系統,因此它將成為國內目前較為完備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吳士宏一再否認億家家商城是B to C模式,但事實上,面對最終消費者進行直接銷售的方式都可以看作是B to C模式。

    家電廠商希望網路直銷被用戶認同之後,能達到減少中間環節與分銷費用的效果。事實證明,電子商務非但沒有減少流通環節,甚至是增加了流通環節。億福(yeeve.com)是一個家電銷售的平臺,傳統的經銷商(如國美、雙安等)通過億福面對最終網路用戶。億福同時也與搜狐合作,設立“網上購物”頻道進行家電銷售。各種合作都是以雙方銷售分成的方式實現各自的利益。因此,一個網路用戶要是從搜狐上購買家電,最後送到他手裏的東西要比傳統銷售渠道至少多經過兩個環節—億福與搜狐。

    網上直銷兩敗俱傷

    此外,傳統家電廠商還無法跳出一個“怪圈”—“渠道衝突”(Channel Conflict)。經過20多年的渠道建設,家電廠商在傳統零售業方面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帶動了一批分銷商的發展。2000年,江蘇的蘇寧、北京的國美、山東的三聯,銷售額分別達40億元、30億元、30億元。這些“巨無霸”級的分銷商在慢慢統一中國的家電銷售渠道。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離開大商場,將它們作為自己購買家電的首選渠道。分銷商的勢力已經強大到可以與廠商分庭抗禮的地步,一些經銷商甚至買斷廠商的某幾種産品低價銷售,衝擊家電廠商的全國價格體系。目前網上購買家電並不方便,價格高,消費者購買行為謹慎。消費者需要了解産品的性能,對産品的大小進行實際丈量,但網上購物卻不能滿足這些要求。於是消費者不得不先到商場考察實物,然後再上網訂購。如果不是網上商品的價格比傳統零售渠道更有吸引力,網上購物簡直就是多此一舉。慧聰家電網近期對北京城區洗衣機消費的一項調查顯示,55.74%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在網上購買洗衣機。更何況傳統渠道銷售家電早已進入微利時代,通過網路似乎並不能有效地從銷售環節上把成本降下來。

    其實,許多家電廠商並沒有做好線上銷售的準備。記者去年曾在某知名網上家電商城訂購了一台DVD,該商城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暫時缺貨,來貨時將通知客戶。然而到現在記者也沒有得到通知。更大的問題還不是人們對網上商城信任度的降低。根據Jupiter Media Metrix的調查報告,有70%的消費者在零售商的網站上有過不愉快的經歷之後,就會減少其在同一零售商傳統商店中的消費。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為網上商城的服務不週而導致線下銷量的縮減,那就得不償失了。

    “家電戴爾”並不好當。戴爾之所以成功,直銷只是一方面。網上銷售商品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直銷的成敗。以PC為例,PC的部件不下10種,戴爾在網上直銷的同時允許客戶線上對PC的配置進行修改,以達到個性化生産的目的。這樣,商品就不會滯銷,因為客戶自己定制的就是他想要的。但家電業情況就大不相同。以彩電為例,各種機器內部的配置不同,用戶幾乎都不知道其不同在何處,不同的彩電對他們而言只是大小與外觀的差別。儘管海爾總裁張瑞敏宣稱:“即使客戶需要三角形的電冰箱,海爾也要生産出來。”但沒有人買得起這樣的冰箱。工業化大規模生産犧牲了産品的個性從而使産品的價格降低。一萬台冰箱一套模具,一台冰箱也是一套模具,而一套模具的成本就是上百萬元。因此,家電企業中為消費者定制産品幾乎行不通。

    資訊家電門戶異軍突起

    TCL是IT、通信、家電領域的全能選手,近年來通過靈活機動的資本運營機制,先後兼併了香港陸氏彩電項目、河南美樂電視機廠、內蒙古彩虹電視機廠、金科集團和翰林匯軟體公司;與美國Lotus Pacific合作,進入資訊網路終端産品和資訊服務領域; 投資創辦了愛思科微電子積體電路公司,進入通信設備製造、行動電話和鋰電池等高科技領域。仔細觀察TCL的産品線,我們會發現電腦、家電與通信相融合的資訊家電(IA,Information Appliance)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高科技的産品應該越來越傻瓜化、智慧化,因此資訊家電將成為本世紀資訊技術進入家庭的主角。據IDC最近的預測,全球網路電視、掌上電腦等“資訊家電”的成長率在2002年將達到70%,銷售總量將高達5570萬台。CNNIC統計的中國網際網路網民通過非PC設備上網的人數也一直在大幅增長。2003年資訊家電的銷量有望超過個人電腦的銷量,到2015年將是個人電腦銷量的10倍。

    眾多的IT廠商開始爭奪資訊家電標準。以Sony為首的歐日8家企業聯合推出了面向家庭網路的軟體規範HAVI(Home Audio Video Interchange),主要用於家庭視頻和音頻設備的連接和控制。美國Sun公司推出了分佈式處理環境規範JINI,美國微軟則拿出了面向家庭網路連接的規範UPnP(Universal Plug & Play )。

    然而,這些資訊家電需要的資訊不是集中了許多新聞與聊天室內容的門戶所能提供的。這些産品需要可定制的、專業化的ICP。目前,最有能力與實力搭建這種平臺的只有網路家電廠商自己。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個美好前景:使用網路冰箱與微波爐的聯網預訂功能,通過TCL的億家家來訂購各種食品,這樣可以輕易吸引一大批食品零售廠商來加盟,而TCL卻無需花大精力推廣。因為億家家在所有TCL的資訊家電中被預設為首頁,借助TCL資訊産品上百萬的銷量,億家家將躋身國內門戶的第一陣營。憑藉著彩電的優勢,TCL看中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教育功能,將其改造成為網際網路遠端教育的典範……

    TCL自身也看到了這個趨勢,在去年年底請來了原微軟負責維納斯項目的任健擔任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技術總監,大力開發資訊家電類産品。在上海,TCL的機頂盒産品已經有了上千的用戶。

    這一決策當然也有一定的風險。資訊家電類産品的出貨量有多少,何時人們能夠廣泛地接受這些産品,它為家電廠商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將會在何時體現,這都是家電廠商最關心的問題。

    B to B:強者的舞臺

    家電行業的第三方平臺有幾個顯著的特點。非家電行業中的第三方平臺多是由行業外的企業搭建,或是由本行業中的某個企業單獨搭建。但是,目前家電行業比較出色的幾個第三方平臺都是本行業的領軍企業聯手建立的,其採購量可佔國內相關採購量的絕大多數。2000年幾個家電電子商務網站成立的消息讓不少家電企業燃起了降低採購成本、拓展流通渠道、增加銷售收入的希望。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演繹得精彩異常的家電電子商務究竟發展得如何呢?面對家電市場日益激烈的價格戰,作為商家一張王牌的電子商務平臺該如何應對?

    易達世與易連 本是同根生

    嚴格地講,易達世與易連並不是純粹的第三方平臺,它們都由其股東建設並在現階段主要為股東服務,但二者的最終目的還是為眾多的家電廠商提供一個合理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

    總部設在深圳的易達世一年來已與行業中舉足輕重的科龍、小天鵝、美菱等廠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科龍佔據了電冰箱行業霸主的地位,美菱也一直位居冰箱廠家前四名,小天鵝則是洗衣機廠家的主力。易達世事實上已佔有了兩個細分行業中電子商務市場的大部分空間。易連的五大股東則分別是小天鵝、科龍、上菱、長嶺、亞洲控股。在企業結構上,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家電行業的興衰將直接影響兩個網站的發展。

    易達世與易連的目的都在於為其股東及其他家電廠商提供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為什麼要成立兩個功能相似的平臺?易連網總裁丁雲東的解釋是:“讓兩個平臺一起發展,最後選擇一個更合適的解決方案,最大的可能就是雙方合併,融合各自的優勢提供最完美的服務。”他透露,二者的合併最早可能在今年的上半年實現,年底之前定將完成。

    成果輝煌,但還要突破局限

    成立後的大部分時間裏,易達世專注于交易平臺的建設,同時也進行一些測試性的交易活動。2001年1月3日推出正式版後,易達世宣佈將把工作重點放在進一步擴大市場、增加交易量上。易達世建立的收費體系以會員制為基礎,對買方會員收取少量費用,對供應商會員則存在兩種收費方案:一是每年交納3萬元會費取得會員資格,二是按情況收取部分費用,並根據後期交易情況逐次收取交易費。

    易達世的CEO姜旭先生介紹説,在成立後的一年時間裏,易達世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科龍提供電子商務平臺,陸續簽訂的採購合同總計2.1億元,實際實現的網上訂單交易額為6000萬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然而由於科龍是股東,在收費問題上自然打了不少的折扣。

    一年來易連也成果輝煌。目前它已擁有50多個購買商及眾多的供應商,平均每個月交易流量達5000萬元人民幣,總交易額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同樣,小天鵝也佔了其中大部分的交易額。丁雲東介紹説,其他會員企業的交易額及交易量也在穩步增加,預計在3~4個月內其他會員的交易額將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屆時易連的交易平臺將不再讓小天鵝專美于前。

    易連現有的收費模式是:買家採取會員制收費,按其交易量的大小每年收取3萬元~5萬元不等;供應商收取每次交易額的0.75%。預計供應商這一部分的收入今年將在400萬元~500萬元左右。丁雲東認為易連與海爾的家電網站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海爾只是針對自己的需求,而易連則面向整個行業,競爭對手也在其中。

    成果是輝煌的,但前進的道路並不一帆風順。姜旭認為易達世最大的失誤是成立之初對環境預計的不足和對企業接受能力估計的不足。大部分供應商的IT設施落後,有相當數量的供應商不具備上網條件,易達世只好採取各種折中的辦法為其臨時建立網路環境以解燃眉之急。

    談到易連的劣勢,丁雲東非常坦率地承認股東單一、股權不開放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企業的發展。股東在家電行業的地位也可能會影響同行業競爭者的參與。企業對網際網路的認知程度也為易連業務的開拓增加了難度,不少企業(尤其是小型供應商)經營者的觀念難以轉變。他認為,易連應當在今後的發展中進一步開放股權以吸引投資者與參與者,同時要改變經營模式,改變現在只由一二家企業控制的局面。

    兩位CEO都表示一年來網路股受重挫、網站倒閉等情況加劇了客戶對網際網路、對電子商務的疑惑,使他們對電子商務仍保留觀望態度甚至産生排斥心態。在網站概念沒落的同時,人們也對電子商務産生了懷疑。對此姜旭表示,中國要真正地實現電子商務,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需要內部環境的成熟與網路應用平臺開發的完善。

    明天會更好

    姜旭認為,雖然一年前成立的很多聯盟現在都已經默默無聞了,但眾多的家電企業還是希望能夠共同參與電子商務的建設。建設一個電子商務平臺,由一家企業完成或由多家企業聯合完成,所需的經費差不多。各自為政的政策不僅會造成建設上的浪費,還可能為以後的交易帶來交流上的障礙。易達世將繼續從供應鏈系統做起,在各個環節上實現資訊共用,力爭讓每個會員都擁有採購商與供應商的雙重身份。同時還要突破目前只為廠家與供應商服務的局限,將廠家、分銷商、供應商融合在一個交易平臺上,盡可能多地創造商業機會。家電市場的銷售額有2000多億元,採購額在1000億元以上,姜旭表示易達世只要做其中的一塊就可以了,他為企業制訂的盈利期限是明年年初。

    丁雲東表示易連仍將走與傳統産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開放的股份格局吸引更多的家電企業參與易連的事業。同時,易連還將進軍企業供應鏈管理與CRM領域,進一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他還透露,易連將與行業內或其他行業的平臺合作,以達到共用資源、減少重復開發的目的。至於是否將進軍非家電行業,丁雲東表示,在可能的情況下,易連將只考慮與家電行業類似的電子等製造行業。

    網際網路的寒冬並沒有擋住家電電子商務開拓者們的腳步。他們眼中的市場是廣闊的,前景是光明的。更重要的是,實力強大、需求眾多的傳統企業在利益上與他們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生活水準的提高將使人們對家電的需求增大,這不僅是家電企業的福音,更是家電電子商務的曙光,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家電企業的一部分。

    觸網效果不佳 癥結何在

    不可否認,網路與電子商務將會優化家電企業的業務流程、加快其生産與銷售速度。但在家電企業觸網的這一年中,效果表現得並不明顯。

    針對家電産品市場疲軟與企業虧損加大的現狀,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王雲峰分析員開出了一劑良方:“以科技進步和新産品的開發來拓展市場,企業為科研項目提供的經費也會隨之增加。從目前各公司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來看,估計明年國內將在核心技術會有所突破,康佳可能會推出技術上更為先進的彩電晶片。在製冷電器的無氟壓縮機、影碟機的解碼晶片等領域,也都可能會出現突破。”而別的專家則建議加大對資訊産品與行動通訊類産品的投入,進入附加值高的産品領域——注意,他們對家電企業的網路化建設只字不提。

    據業內人士分析,家電業的不景氣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網路與電子商務並不能包治百病。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彩電過剩達2000萬台、空調800萬台、冰箱1000萬台、洗衣機1100萬台。絕大部分家電産品供過於求、産業集中度偏小的現實註定了價格戰在很長時間內仍將是我國家電企業競爭的主要方式。

    我國家電産品開發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家電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中國家電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生産相對過剩。家電産品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在智慧化、高科技的産品方面尚有許多空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産業部、國家資訊中心、國家輕工局等單位共同組建了中國城市家電市場聯合調查研究課題組,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全國家電市場調研活動。調查報告《2000~2005年中國城市家電市場調查研究諮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電視機和電冰箱的飽和度已分別達到99.1%和85.4%,每百戶擁有量分別達到139.2台和89台。報告指出,我國家電業發展仍然樂觀,下一個增長點將在農村地區。但是,目前廣大的農村地區基本上不在網際網路能夠覆蓋到的範圍之內,因此盲目地開工電子商務不足取。

    家電廠商觸網應該從苦練內功開始。在討論B to B的時候,一些專家指出,沒有企業內部的資訊化,B to B將會是“無源之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家電行業。在內部企業網建設還沒有走上正軌的情況下,不應該奢談B to B、B to C。有的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規劃,在媒體眼中網路化行動遲緩的長虹在1998年開始實施ERP系統,而海爾已經累計投資1億多元建立了自己的IT支援平臺為電子商務服務。

    家電企業觸網更應該是傳統業務的補充與優化,利用網路加強與分銷渠道的聯繫、降低産品宣傳和服務成本,是目前最確實可行的方法。

    電腦世界 2001年05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