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國外交及戰略作了哪些調整? 
魏宗雷

    2002年是美國在“911”後進行大幅度外交及戰略調整的第一個年頭,不僅與“911”前相比有了重大調整,而且在這一年的時間裏也先後有所不同。美國外交及戰略舉措可概括為:以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中心,抓住伊拉克和朝鮮這兩個基本點,立足於美歐、美俄和美中三個重要雙邊關係,強調兩個“改造”:即改造大國關係和改造伊斯蘭世界。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的關係趨於鬆散,與中、俄等大國關係趨於和好,與伊斯蘭或阿伯世界的關係趨於緊張。

    一、外交政策與國家戰略同步調整

    2002年,美國白宮和國防部接連發佈重大戰略報告,總統布希本人也發表重要講話,闡明美國重大戰略決策。

    繼2001年9月國防部公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後,布希在2002年1月29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這3個國家合稱為“邪惡軸心”。3月9日美國媒體透露的美國防部《核態勢評估報告》將中國、俄羅斯等七個核國家列為可以動用核武器打擊的目標。6月1日,布希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先發制人”的政策。2002年6月12日,白宮發表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份《國家國土安全戰略報告》,提出成立國土安全部的目標和任務。

    9月19日,美國白宮發表了布希上任後的第一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布希向國會提交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有了重大變化。一是這篇報告打破了以往“安全戰略報告”的格式和框架,篇幅簡短。二是鮮明體現美國總統布希的想法和作風,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布希總統的個人報告。報告每個章節都以“911事件”發生以來布希發表的講話“語錄”為開篇引子。這是歷次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沒有的景象,也開創了美國政府公開文件以現任總統個人言論開引章節的先例。三是通篇多了“我們”,少了“他們”,即多了幾分自我保護,少了幾分利他主義。

    12月10日,白宮又公佈了《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報告,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宣佈美將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所有手段”打擊製造、擴散、運輸、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敵對國家。12月17日,布希就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發表聲明,下令軍方著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在2004年和2005年使用這種能力,它們將包括陸基和海基攔截導彈,另外還有“愛國者三號”系統以及部署在陸地、海洋和太空的感測器,以預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造成“災難性破壞”。

    二、“新概念股”頻頻“上市”

    2002年布希政府相繼推出“反恐戰爭”、“國土安全”、“邪惡軸心”、“先發制人”、“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打擊”等概念。

    (1)“反恐戰爭”。“911”打亂了布希政府以大國競爭為核心的既定戰略議程,反擊恐怖主義一躍成為壓倒一切的優先目標。在阿富汗戰爭以後,反恐戰爭迅速擴大化並轉移目標。

    (2)“國土安全”。儘管早在90年代初美國就有學者談論加強本土安全或國土安全的必要性,但是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成立“國土安全部”決策的提出到最終建立不僅在美國政府機構的設置方面是一次重大改革,也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一次真正的重大調整。布希政府宣示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包括“保護美國、我們的友邦以及盟國”,其中列在首位的“保護美國”即是國土安全。這標誌著國土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國土安全的主要任務是:阻止恐怖分子在美國境內發動襲擊;減少國家容易受到恐怖分子襲擊的弱點;一旦發生恐怖襲擊後,將損害減至最小和加速恢復重建能力。

    (3)“先發制人”。過去,美國認為突襲或者“偷襲”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只會是別人對美國人使用這種方法,美國人則不會這麼幹。但現在美國全球戰略構想的核心轉向“先發制人”地使用常規及非常規武裝力量,包括對那些美國認為有可能用核、生物或化學武器發動攻擊的國家進行軍事打擊。

    (4)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擴散。隨著阿富汗戰爭的結束,美國反恐戰略關注的焦點從直接發動的恐怖襲擊轉向恐怖襲擊的背後支援力量。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認為,由於“越來越多的敵對勢力所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逐漸增多”,有了這些武器,它們“便能將戰火直接燒到美國本土”。《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強調,“美國所面臨的最大危險在於極端主義與科技發展的結合”。《反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稱,敵對國家和恐怖主義分子獲取包括核武器與生化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安全挑戰。

    (5)“核打擊”。布希比幾位前任更直言不諱地宣稱對潛在敵手實施“核打擊”,明確提出,一旦受到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攻的威脅,美國將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手段先發制人。《反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稱,美國的反擴散戰略不僅要摧毀掩藏地點,還有中止運輸過程。新報告強調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運輸過程中即予以攔截直至摧毀。

    (6)導彈防禦。布希的新威懾理論認為,新的威脅要求美國創造一種新的思維。冷戰期間的威懾和遏制理念無法有效應對新威脅。鋻於恐怖分子的網路組織十分隱蔽,僅靠對一些國家實施大規模報復的威懾已經不再有效,“因為恐怖分子不需要保衛任何國家或公民”。

    (7)政權改造。布希認為,下一步“反恐”的關鍵在於消除反美主義産生的根源,除了施加軍事壓力外還必須制訂一項經濟和社會重建計劃,而且試圖根據戰後佔領日本、德國的模式邀請盟國和立場溫和的阿拉伯政權參與制訂。《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改造別國政權作為維護美國安全的重要手段,把克林頓時期的“民主國家不打仗”改為“民主國家不威脅美國”。

    (8)“大國合作”。在改造別國政權的同時,布希政府還試圖改造美歐、美俄、中美、印美等幾對“冷戰遺留下來”的大國關係框架。出於反恐戰爭的需要以及布希對中國的看法的改變,與中國合作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美國還加強了對印巴衝突的介入,以期借重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

    以上“布希主義”所包含的幾個概念雖説並非都是新概念,但在2002年這一年時間裏密集出現,拼起來看即能對布希外交思路有一個初步把握。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恐戰爭、國土安全戰略以及新威懾觀是布希主義的關鍵內容,標誌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生“重大的變化”。“反恐戰”的首要目標是保證美國的國土安全,而在現階段對美國國土安全的最大威脅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及其使用。“先發制人”主要是針對敵人或潛在對手擁有、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時,提前採取行動予以打擊,甚至不惜使用核武器。布希新威懾理論認為,由於“敵人”不需要保護其人民和國家,光靠對其打擊不足以發揮威懾作用,因此,通過導彈防禦系統保護美國本土及盟友極為必要。

    三、“打伊倒薩”引而未發

    反恐戰爭進入第二年後,布希把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由直接的恐怖襲擊修改為恐怖主義産生的背後根源,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成為2002年布希外交及軍事部署的重點。布希特別強調“採取行動”,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稱,“歷史將不會饒恕那些看到潛在衝突,卻對此無動於衷的人。”布希還反覆強調,“21世紀新的戰略威脅要求美國換一種思考方式,並要求我們必須行動起來。”

    在美國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戰略中,伊拉克是首要打擊目標。美“打伊倒薩”是2002年從年初一直説到年底的焦點話題。美國對外政策主要也圍繞此事展開,進而牽動美國與盟國乃至整個大國關係的互動。2002年7月8日,布希在白宮記者會上稱,他堅信如果伊拉克政權發生變化,世界將變得更加安全與和平,宣稱要“不惜一切代價”推翻薩達姆。8月9日,布希又表示,他“沒有決定‘打伊’的時間表”,也不一定要在今年內做出這一決定。9月12日,布希出席第57屆聯大會議發表演講時提出伊拉克政權必須滿足五項條件,包括立即無條件地放棄、公開、消除或銷毀一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遠端導彈和有關物資。10月11日,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先後通過了授權美國總統布希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的決議。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提交的關於伊拉克武器核查問題的決議草案基礎上一致通過了安理會1441號決議,規定伊拉克政府必須在決議通過之日起30天內向安理會提交一份關於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展情況的報告,否則,伊拉克將面臨“嚴重後果”。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已在伊拉克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實地武器核查,布希一直指責伊拉克對解除武裝的態度“不認真”,同時,“打伊”的備戰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美國對伊拉克和朝鮮採取不同的政策。在朝鮮10月承認其核發展計劃後,美國仍然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朝鮮核問題,以便集中精力對付薩達姆。

    四、再調整的餘地和壓力很大 

    布希外交思想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事態的發展和美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變化逐步修改,從強調大國之間的實力競爭到建立反恐同盟,從單邊主義到“幾大力量中心的合作”,不斷進行自我調整。

    布希主義能否有效延續美國的霸權地位,值得懷疑。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認為,美國只能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裏處於“領先”地位而不再是“主宰”。美國為石油而戰的動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引起世人對美國軍事行動的強烈警覺。9月23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發表講話時指責布希浪費了來自世界各地對美國的巨大同情、善意和支援,“讓全世界擔心的不是恐怖分子要做什麼,而是擔心美國準備要做什麼。”歐洲問題專家查裏斯卡普禪在其新著中預言,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時代很快就將結束,與之爭鋒的不是穆斯林教世界或正在興起的中國,而是逐漸統合、經濟力量已與美國匹敵的歐洲。他認為,“民主國家不打仗”的幻想將在布希任內破滅。

    美國國內在“打伊”問題上,表面上國會、行政一致,但制約因素仍很大。共和黨雖然在11月5日中期選舉中取得控制參眾兩院的地位,但是在國會中只有微弱多數,布希的內外政策並不能為所欲為。11月1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參眾兩院經濟委員會上作證説,“雖然過去一年經濟增長相對地維持得不錯,但投資放緩、企業醜聞、股市進一步下滑和對美國出兵攻伊的憂慮等因素繼續影響甚至削弱美國經濟”。

    國際力量對美國戰略部署的制約力量日益增強。歐洲成為牽制“布希主義”的巨大力量。布希不得不在充分利用美英“特殊關係”的同時,盡力緩和美國同歐洲盟友之間的分歧,強調彼此面臨的共同威脅。美國的強勢“反恐”作風也引起亞洲傳統盟友的反感,已引起美國《外交》、《時代》週刊等重要媒體的關注。由於美國執意攻打伊拉克,“911事件”為美國在亞洲贏得的道義支援已經被反美情緒取代。美軍借反恐之機,延長在中亞的駐軍時間,重返東南亞,引起各方對美國戰略意圖的猜忌。布希雖對巴以衝突的立場有所調整,但“反恐”難免帶有反伊斯蘭之嫌,沙特等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傳統盟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加強、敵視情緒上升,使美國在中東地區推行其戰略佈局更加困難。

    布希外交及戰略思路在2002年基本出臺,2003年將繼續在打擊伊拉克,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主要大國合作、介入地區及國內衝突、促進美國經濟利益等方面取得進展。

    (魏宗雷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 2002年12月25日


先發制人 美國軍事戰略要降低使用核武器門檻
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個重大調整
美國組建國土安全部意欲何為?
美國:安全壓倒一切
布希簽署成立國土安全部法案 任命裏奇為部長
美國50多年來最大一次內閣重組計劃獲眾院通過
美國土安全部的提案獲眾院通過
切尼 在當美國外交的家(圖文)
從國會授權布希動武看美國外交決策過程  
美國“國土安全戰略”報告的主要內容 
反恐固邦“大手筆”——布希組建國土安全部 
布希宣佈組建“國土安全部”計劃(附講話全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