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客重返 倒逼調控加碼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7-16 09:44:36

深圳加碼限購的“靴子”昨天落地。限購新政中為深圳本地戶籍設下了“落戶滿3年且社保滿36個月”的購房門檻。此舉在全國都少見,被評為“史上最嚴調控”。進入下半年已有杭州、寧波等多地面對樓市升溫加碼調控。業內分析,此類政策具有很強的風向標意義,預計今年下半年部分房價過熱的城市依然以政策收緊為導向。

熱度不退深圳限購升級

諾德假日花園是深圳前海地區的“標桿”。但從疫情緩解後,主要戶型價格水漲船高,動輒有一兩百萬元的漲幅。記者查詢成交歷史發現,去年7月該小區的成交均價還在9萬元上下,但今年1月已經突破11萬元,到今年五、六月則大多已在12萬元、13萬元左右。

“周邊其他小區看見這個小區漲價,也就跟著漲,帶著價格一下子起來了。”一家仲介門店經紀人説。仲介小陳介紹,最近找他買房的人中,除了深圳本地的剛需,還有不少人是剛剛落戶深圳,“這些人雖然落戶在深圳,但根本不在深圳工作,買房純為了投資。”

一時間深圳樓市高燒不退。貝殼研究院披露,深圳上周(7月6日至7月12日)鏈家二手房成交量突破今年以來周度成交最高水準,二季度深圳二手房掛牌業主漲價次數佔比超過50%,市場預期偏樂觀。

有意思的是,一週前深圳市房地産仲介協會還對外發文稱,關於深圳市即將出臺房地産調控新政的不實傳言被有意擴散,不負責任地催動樓市成交緊迫氛圍,誤導短期內二手房周網簽數據環比上漲40.7%。

除了在稅費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外,深圳限購新政還明確居民家庭、成年單身人士(含離異)須在本市落戶滿3年,且能提供購房之日前在本市連續繳納36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方可購買商品住房。

樓市降溫治標也得治本

在此之前,各地鮮有對本地戶籍購房人要求社保和落戶年限。當地經紀人向記者介紹,該新政除了把剛落戶的購房人擋在門外,更通過稅費、普通住房標準等政策,抑制價格上漲。

“明確規定戶籍人口必須落戶滿3年同時有社保繳納記錄才能購房,精準打擊了上半年深圳落戶炒房的現象。”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解讀,此類政策出臺是針對當前深圳樓市供求矛盾在增大的新情況,必須通過政策調控來緩解。

深圳有望進入調整週期。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預計部分投資客很可能開始離場,7月至8月成交量開始快速萎縮,房價也將開始調整。“如果政策嚴格落地,預計深圳未來半年房價將開始一輪明顯的下調。”他説。

加碼限購或許能快速見效,但樓市降溫依然需要疏堵結合,深圳土地供應少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對此,深圳住建局介紹,將加大居住用地供應,今年計劃供應居住用地3平方公里以上,比往年增長一倍以上,今後新增土地將主要用於公共住房建設;增加商品住房供應,今年新開工商品房1200萬平方米,是往年600萬平方米至800萬平方米的近兩倍。

調控或陸續收緊打擊炒房

進入下半年,杭州、寧波等多地都在收緊調控,目的很明確:打擊炒房。

7月6日深夜,寧波樓市再出新政。最大變化是將限購區域從原先的140平方公里擴大至240平方公里。寧波市住建局解釋,近段時間以來寧波市房地産市場總體處於偏熱狀態;土地市場方面,土拍競爭激烈,地價持續走高,溢價率持續攀升;房産市場方面,價格上漲預期增強,不少樓盤重現排隊買房和“日光碟”現象。

杭州近期也發文明確對高層次人才購房實施5年限售,並嚴格了“無房家庭”的認定條件。在外界看來,此舉與上半年杭州房地産市場確有升溫勢頭不無關係:上半年杭州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增加12%,增速在重點一二線城市中較大;鏈家二季度二手房成交均價同比上漲6.2%,同比漲幅居於重點城市前列。

“深圳等地的做法至少説明今年的政策風向。”嚴躍進説,此類政策出臺,目的就是要進一步促進市場的穩定,防範市場炒作。預計後續其他房價不穩定、上漲過快的城市,也可能會有政策出臺。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炒房客重返 倒逼調控加碼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7-16 09:44:36
深圳加碼限購的“靴子”昨天落地。限購新政中為深圳本地戶籍設下了“落戶滿3年且社保滿36個月”的購房門檻。此舉在全國都少見,被評為“史上最嚴調控”。進入下半年已有杭州、寧波等多地面對樓市升溫加碼調控。業內分析,此類政策具有很強的風向標意義,預計今年下半年部分房價過熱的城市依然以政策收緊為導向。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