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讀住房公積金新政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4-10-15 13:35:00

公積金改革動向

儘管只是一份文件,但是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專家還是從中捕捉到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的新動向。

改革動向一:推進公積金異地使用,實現異地互認、轉移接續。今後,在工作地繳存的公積金,可用於異地購房貸款。

對於文件首次提出“推進異地貸款業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任興洲表示:“這是公積金制度改革中的主要內容。以往畫地為牢,這次是很大的進步。”任興洲説,目前,住房公積金是屬地化歸集使用,界限清晰。但是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員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大,屬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這種流動。

據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介紹,根據他的團隊進行的研究,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務工的農民工,絕大部分人是希望用掙到的錢回戶籍所在地的中小城市或縣城鎮購買住房。但由於住房公積金不能異地貸款使用,所以進城務工人員通常很少使用公積金。

劉洪玉説,如果住房公積金在哪兒都可以繳、哪兒都可以用,就可以進一步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提升制度的公平性,更好地服務於“住有所居”的住房政策目標,促進“三個1億人”城鎮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改革動向二:放鬆公積金貸款條件。今後連續繳存6個月即可申請公積金貸款,現行的是須連續繳存12個月。

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首席分析師張旭認為,公積金貸款“認房認貸”、必須連續繳存12個月才能申請等規定,讓不少因工作變動而斷繳的職工無法正常使用公積金貸款,“如果繳存時間減半,申請公積金貸款的門檻將大大降低。”

此外,未來公積金貸款額度將有所放寬,比如將支援首套房貸款、適當調高貸款額度等。至於調高多少,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劃定。

貸款額度受限、使用比例不高,是公積金貸款被詬病已久的問題。張旭認為,如果貸款額度調高,將提高公積金貸款的使用率。個貸機構偉嘉安捷分析師吳昊則認為,公積金貸款額度調整幅度不會太大,“至少不會翻倍提高。”

改革動向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公積金使用效率低,是公眾詬病的一個突出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342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貸款發放率高於85%的只有49個。大部分管理中心的貸款發放率集中在50%到75%之間,有的更是低至百分之三四十。

專家認為,這一問題,與公積金分散在606個中心及分中心、各中心及分中心獨立運作、不能互通有無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

上海財經大學房地産研究所副所長陳傑説,在現行體制下,各城市之間的公積金中心互相沒有聯繫,房地産市場較好時公積金流動性不夠,市場差時流動性過剩,但各地的公積金是“旱澇不均”,且無法調劑使用,難以形成“抗旱”“抗澇”所需的合力。

此次三部門文件要求,設區城市統籌使用資金,統一制度、統一決策、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受訪專家認為,此舉是很大的突破。

改革動向四:探索政策性住房金融形態。文件提出,“有條件的城市,要積極探索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産證券化業務。”在受訪專家看來,釋放出探索政策性住房金融形態的信號。

據任興洲介紹,關於個人住房貸款資産證券化業務,我國個別商業銀行曾經在2005年和2006年做過試點,但是沒有大規模推進。專家介紹,實行住房公積金信貸資産證券化,將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持有的住房抵押貸款轉化為證券,在資本市場上出售給投資者,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可以將這部分變現資金用以發放新的個人住房貸款,從而拓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籌集渠道。另外,還有利於降低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經營風險。

劉洪玉認為,如果實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産證券化,再加上異地貸款、資金統籌使用改革,以及擴大制度覆蓋面、統一管理系統、合理分配增值收益、完善監管體系、提高透明度等改革,就可以承擔起住房政策中需求端住房金融支援的任務。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全方位解讀住房公積金新政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4-10-15 13:35:00
多年來,公眾對於公積金“提取難”的呼聲從沒有斷過。公積金“交錢容易取錢難”,這是不少地方公眾反映的一個共性問題。另外,公眾反映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公積金提取範圍過於狹窄,實際上部分城市明文規定的説租房可以提缺,但是操作起來是一紙空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