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二手房仲介費調整為何“一日遊”?業內:下調是必然趨勢

來源:中新經緯 2023-06-05 11:15:49

中新經緯6月3日電 日前,福州市房地産仲介協會僅發佈一日的仲介費新收取標準被撤回,這是發生了什麼?

撤銷調整仲介費指導意見

“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微信號2日淩晨發文稱,撤銷《關於合理調整二手房産交易佣金標準促進房産消費復蘇的指導意見書》(下稱《意見書》)。來源:“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微信號

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表示,該協會印發的《意見書》,因對住建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關於規範房地産經紀服務的意見政策把握不準、領會不透,悖離上級精神,給房産經紀行業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對此,其深表歉意。

為及時消除影響,按照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稱,已立即印發通知撤銷上述文件,並深刻吸取教訓,深入學習住建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關於規範房地産經紀服務的意見精神,深入領會政策措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進一步研究完善行業自律機制,規範行業發展,以切實降低房産經紀行業當事人交易成本。

前一日,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發佈《意見書》,出臺如下行業指導意見:

一是調整由買方全額支付交易佣金的現行辦法,轉由買、賣雙方等比等額分擔佣金。

二是合理下調仲介企業的佣金收費標準,單方收傭比例定為房屋成交價的1.5%。

三是開展客戶資訊洩露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規範和提升行業企業服務品質。

四是建立健全一房一碼資訊數據發佈及管理機制,推進房源資訊真實性和透明化建設。

五是嚴格落實經紀機構備案制度,全面推行經紀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

六是由協會開展針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定期、不定期自查自糾工作。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新經緯表示,福州撤回相關政策,主要原因或在於降低力度不及預期,引起市場一些誤解或不解,這也説明各地後續要在降低仲介費方面,做出實質性的下調,否則市場感受不到政策本身調整的意義所在。

據悉,目前福州當前的收費標準普遍為3%,調整買方支付1.5%的佣金後,買家需要支付的佣金變少了,但是賣家則也需支付1.5%的佣金。

不過,嚴躍進指出,降低仲介費的工作仍要繼續推進,但也要排除一些阻力,後續要提振二手房交易行情,確保降低仲介費工作順利開展。

業內:經紀費率下調是必然趨勢

今年5月,住建部等部門發佈《關於規範房地産經紀服務的意見》。此次政策明確,要合理降低住房買賣和租賃經紀服務費用,鼓勵按照成交價格越高、服務費率越低的原則實行分檔定價,引導由交易雙方共同承擔經紀服務費用。

易居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對全國25個重點城市二手房仲介費用進行分析和統計發現,仲介費率平均值為2.2%,相比3%的參考價,相當於打了7折的水準。從實際的反饋情況看,這和二季度二手房交易行情偏弱、仲介機構競爭壓力增大等因素有關。

具體城市方面,成都、西安和北京的仲介費略高,分別為2.8%、2.8%和2.7%。而石家莊、東莞和太原的仲介費相對低,分別為1.5%、1.8%和1.9%。總體上看,城市規模大、二手房市場活躍的城市,其仲介費要相對高。而城市規模小、二手房市場偏弱、購買力相對偏弱的城市,其仲介費相對較低。

報告還指出,在仲介費“誰來承擔”的分類上,主要包括三類:買家全部承擔(21%)、買家承擔大頭(50%)、買賣雙方均攤(29%),這也是“引導由交易雙方共同承擔經紀服務費用”新政的目的所在。從仲介費買賣雙方的負擔比例來看,有67%的費用是由購房者承擔的,剩下的33%是由房東承擔的。換句話説,購房者承擔了近7成仲介費,其壓力更大,且有損公平。

廣東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在存量時代,房屋大量供應的情況下,買方時代到來,房子交易難度加大的情況下,經紀費率下調是大概率事件,也是必然趨勢。

嚴躍進則提醒,仲介費下調,往往會面臨費用滋生和費用轉嫁問題。費用滋生是指一些包括貸款服務費、保障服務費、擔保費等在內新費用的産生。此類費用如何定價或如何收取,都應在仲介費調整政策中做出説明。而針對費用轉嫁,更要做好系統論證和機制創新,防止出現購房者承擔賣家部分費用的情況。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福州二手房仲介費調整為何“一日遊”?業內:下調是必然趨勢
來源:中新經緯2023-06-05 11:15:49
“福州市房地産仲介行業協會”微信號2日淩晨發文稱,撤銷《關於合理調整二手房産交易佣金標準促進房産消費復蘇的指導意見書》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