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

來源:天津日報 2021-07-15 10:02:09

■ 經過3年多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已基本成型

■ 到年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將完成初期目標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陳璠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吳迪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中國網地産

海河教育園區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中國網地産

官港森林公園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中國網地産

東麗湖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中國網地産

附表 2017—2019年屏障區生態品質水準面積(KM2)和佔比(%)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中國網地産

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年—2035年)管控分區圖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國提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天津把規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作為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著眼,高標準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加快完善城市佈局,推動城市發展綠色轉型。

3年多來,作為天津生態建設的大手筆之作,一片城市綠洲正在“津城”“濱城”雙城之間悄然生長。如今,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進展怎樣?生態效果如何?7月12日,我市召開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成果現場研討會,來自生態、林業、農業、氣象、水利、碳匯等領域專家學者實地走訪綠色生態屏障調研交流。

綠屏建設基本成型 年內完成初期目標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綠色生態屏障開始由藍圖變為實踐。

在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黃金髮展走廊上,天津規劃建設南北向約50公里、東西向約15公里、總面積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徹底改變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東西對進、相向拓展“攤大餅”式粗放發展路徑,構建“津城”與“濱城”雙城輝映的新型城市發展格局。

從2018年開始,我市啟動綠色生態屏障試點,2019年全面開展實施建設。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分近期和遠期兩步,近期目標到2021年,綠色生態屏障區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5%;遠期規劃到2035年,實現藍綠空間面積佔比達到70%,一級管控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

到今年年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將完成初期目標,目前各項工作已進入衝刺階段。據市規劃資源局二級巡視員、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現場指揮部負責人范樹合介紹,經過3年多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已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6月底,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達到18.73萬畝(含部分水面),林木綠化覆蓋率接近25%,藍綠空間佔比提升到64%。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效果良好,成規模的生態區域已有20多處,面積達到150多平方公里,“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大寫意生態場景已經顯現。

3年來,綠色生態屏障圍繞拆遷修復、造林綠化、路網建設、水系連通等“十大重點工程”,啟動了190項子工程,目前已經完成150多項。拆遷舊有村莊637.48萬平方米,撤銷取締工業園區23處;新造林11.21萬畝;新建生態路、綠道、田間路150余公里,初步搭建起了三級路網體系;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3.56萬畝,新建和規範農業附屬設施290座;改造戶廁1萬餘座,建成津南區西官房、西小站村等4個鄉村環境整治示範村;完成引河泵站、水環境治理工程11項;完成天鋼集團煙氣超凈排放等污染防治工程4項;啟動了胡張莊田園綜合體、葛沽民俗文化旅遊區等項目;完成海河故道公園提升改造等17項生態基礎設施工程。同步開展了綜合監管平臺建設。

補償修復生態系統 提高生物多樣性

雨後初晴,記者跟隨專家學者來到綠色生態屏障實地走訪。在津南區辛莊灣,登上瞭望塔舉目遠望,近8000畝生態綠屏連綿成片,林地、湖面、稻田錯落有致,湖波盪漾、綠樹成林、花草疊翠、生機盎然。

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歷史上天津整個生態系統中水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口增加、産業發展以及上游來水銳減等因素,原本連通的河流不再連通,濕地和植被面積減少,原有生態體系變得破碎。“這次實地走訪看到綠色生態屏障非常漂亮、生態效果非常好。”市政府參事、生態環保專家包景嶺對記者説:“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是近幾十年來天津大手筆的建設項目,終結了生態系統破碎的趨勢,並不斷通過補償方式進行修復。綠色生態屏障在東西方向構成雙城之間的屏障,在南北方向連接兩大生態系統形成整體,後期還可與北部山區生態系統連接,通過河流、生態廊道等進一步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態系統,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生態系統恢復的同時也會提高生物多樣性。包景嶺認為,目前,天津生態系統基礎很好,未來生態系統更加完善後,可以將已經消失的珍稀鳥類吸引回來。“比如,濕地由水面和蘆葦組成,在綠色生態屏障的整體生態系統裏,距離濕地不遠就有大量林地,可以吸引來很多在濕地覓食、在樹上棲息的鳥類,加強生物多樣性。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未來碳匯可能是最重要的資産之一,綠色生態屏障也將成為支援企業生産的無形資産和重要資源。”

發揮標桿作用 盡顯規模生態效益

一路走來,綠色生態屏障中建起了很多小型觀測站,完成了大量基礎建設工作。

“有價值、有創新、産生了新的生態效果!”這是實地考察中,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森林經理學學科帶頭人、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馮中科對綠色生態屏障給出的評價,“我們國家整體上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天津土壤鹽鹼化導致林業不發達。2017年以來,天津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一方面擴大了森林植被規模,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了林地的品質。綠色生態屏障協調了山水林湖草,營造了大量林地,使天津林地面積得到有效增加,森林品質得到有效增強,生態環境能力得到可持續提高。”

“俗語稱‘家有千棵楊,不用打柴郎’,植樹造林要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天津市林學會專家孟繼森説:“綠色生態屏障在造林中緊緊圍繞鄉土樹種、適地適樹的原則,遵循‘適用、經濟、美觀’,選擇了刺槐、國槐、白蠟、柳樹、椿樹等適應性強的特色樹種和優勢樹種,經過幾年培育已經整齊成林、成片。綠色生態屏障規劃佈局合理、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種植結構産業轉型升級,這些都盡顯出生態標桿作用。”

當了解到,在綠色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已經達到18.73萬畝,林木綠化覆蓋率接近25%,孟繼森表示:“林木綠化覆蓋率是反映一個區域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生態平衡狀況的重要指標。綠色生態屏障的指標正處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合理區間水準,對於水源涵養、防止水土流失和病蟲害發生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應對水資源短缺 貫通河湖濕地資源

就像魚離不開水,林木也離不開水,綠色生態屏障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同時,必須構建一個與之相應的水資源水環境體系,才能保證綠色生態屏障的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70年代,我曾參加了北大港水庫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那時生態環境品質差、生産力水準低、人民的生活水準也低。‘甜水井’不甜、‘上古林’沒有樹,是真實寫照。如今,天津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狀況和人民生活水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調研考察看到了綠色生態屏障的建設成果,實實在在感受到這裡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巨大變化。”採訪中,原天津市水務局總工程師、水利專家練達仁告訴記者。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採用“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規劃佈局。練達仁説:“我們都知道天津水資源嚴重短缺,這成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和發展的一大不利因素。但天津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河渠縱橫、湖泊濕地星羅棋佈,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總體上北部地區多於南部地區。因此,採用‘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規劃佈局,形成海河生態保護帶、古海岸和衛南洼生態綠廊、永定新河和獨流減河河流濕地涵養帶,通過南北河系溝通、河湖濕地相連,特別是把北大港水庫和七里海濕地天津兩個最大的濕地水庫貫通,就形成了綠色生態屏障和水資源水環境相輔相成的格局。因此,很顯然這一項目的規劃佈局是很合理的,充分體現了天津城市水資源的特點,也是與天津水利水資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方案相協調一致的,設計思路準確,建設項目非常必要,效果也很明顯。”

修復成效明顯 氣候條件改善

在研討會上,天津市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吳振玲從氣象專業角度給出了一組具體數據,展現出綠色生態屏障生態品質持續向好的態勢。

“我們通過高解析度氣象衛星數據分析生態屏障區的變化,通過計算植被指數、濕度分量、地表溫度和建築指數等評級指標,對綠屏的生態遙感指數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高品質生態區域不斷增加,原有水體和濕地被修復,面積逐漸擴大;海河南北兩側優良生態環境面積明顯增加。”吳振玲説:“2017—2019年屏障區內生態品質處於中等以上的區域面積由360.36平方公里(佔比48.96%)擴大到到486.69平方公里(佔比66.13%),提高了17.17個百分點。到2019年,優和良生態環境面積明顯增加,大約是2010年的9倍。”

“實地考察了綠色生態屏障後,感到非常震撼。氣象數據顯示,自2018年啟建綠色生態屏障區以來,屏障區與北大港水庫、七里海濕地相連,形成貫通南北的‘生態帶’,中心城區東南部降溫0.2—0.4℃,增濕2%左右,這是非常可喜、驕人的成效。”國務院特貼專家、天津市農科院研究員谷希樹説。

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據統計,一棵椴樹一天可吸收掉16公斤二氧化碳;1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樹可産生0.6立方米氧氣。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二氧化碳,只需要每人平均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就可以吸收掉。

“森林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可供人們吸入的氧氣,從而發揮出巨大的碳匯功能。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實際上,森林、濕地等對大氣溫度、降水量、水文地質、土壤肥力、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環境的干預和改善,生態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谷希樹説:“現在綠色生態屏障已顯現出規模性生態效益。地表水質提升了,水質指標達到了Ⅳ級、局部達到Ш級;生態和農業用水達到3.1億噸/年;區內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都得到極大改善,綜合生態效益正在逐步釋放。”

建成10萬畝高標準農田 耕地品質不斷提高

走進綠色生態屏障鹹水沽灣片區,經過3年多建設,已栽植喬灌木40余萬株,栽植地被花草和水生植物近30萬平方米,形成鬱鬱蔥蔥、花海繁茂的生態景象。雲海下,風吹稻浪,綠波盪漾,更加醉人,專家學者們不禁取景自拍,定格風景,也定格了與自然對話的瞬間。

綠色生態屏障區所在的區域,歷史上水源豐富,是北方特有的魚米之鄉。但隨著水資源短缺,傳統農業種植方式逐漸改變,水稻種植面積逐步減少。綠色生態屏障通過建設田成方、路成網、林成帶、旱能澆、澇能排的標準化農田,打造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提高了耕地的生産能力,起到了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的效果。如今,屏障區內水資源條件得到恢復,耕地品質不斷提高,結合天津市小站稻産業振興,水稻種植規模得到恢復和擴大,給農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益。

“沒想到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速度這麼快。”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鄭愛軍説:“一方面,綠色生態屏障在生態環境中起到了加濕器、凈化器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1年底屏障區內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畝,為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通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農業資源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産地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去年以來,部分小站稻品種畝産增加近三分之一,品質大幅提升,每公斤稻米價格提高近一倍。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推動天津高品質發展打下基礎。

打造津沽“綠谷”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綠色生態屏障將打造成為生態資源富集的“綠谷”,引領轉型發展的“綠峰”,構建雙城格局的“綠珠”,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7%以上,森林覆蓋率在目前25%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綠色生態屏障將為京津冀區域的生態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發展成一片綠色生態體驗帶、綠色産業發展帶、綠色財富聚集帶。

市規劃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陳勇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關於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重點,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做好國土空間規劃、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治理修復等工作,有效發揮現有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碳庫的固碳作用,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構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責任編輯:楊帆)
網站無障礙
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綠洲
來源:天津日報2021-07-15 10:02:09
天津把規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作為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著眼,高標準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加快完善城市佈局,推動城市發展綠色轉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