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同城化,要爬幾道坡?

來源:南京日報 2021-04-19 17:58:31

【編者按】 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同意,蘇皖兩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並共同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全文,《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近日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橫跨兩省,都市圈成員城市如何實現跨界同城化發展?攜手發展中,如何才能實現共同成長,成本和利益又該如何共擔共用?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為《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圈”重點、“劃”亮點,並對相關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希望尋找到答案。 

從最早啟動建設的跨省都市圈,到首個由國家發改委復函同意的都市圈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一“出世”便與眾不同、引人關注。 

剛剛全文公佈的《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要求,“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為突破口”“形成跨省級行政區區域治理新模式,為我國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跨省”是南京都市圈的鮮明特徵,探索跨省同城化發展是國家賦予的重要任務。為了實現這一任務,都市圈城市進行了長期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提供示範”,還需要再爬上幾道坡。 

爬上基礎設施高水準互聯互通之坡 

本月已洞通,6月將軌通。南京都市圈首條跨市軌道交通線——寧句城際,正在倒排時間表,力爭年內通車。與此同時,寧揚城際、寧滁城際南京段、寧馬城際,今年2月份進行了首次環評公示,正在加快推進。 

山水相連、毗鄰而居的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深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一直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 

如今,南京祿口機場已經進入T1、T2雙航廈時代,區域空中門戶四通八達,蘇皖兩地已建立異地城市候機樓35個;鐵路南京北站樞紐配套工程已經開工,南京北站將成為北沿江高鐵、寧淮城際以及寧蕪等客車的共用站房,進一步溝通包括都市圈城市在內的重要城市間聯繫。 

面向未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共同打造數字智慧都市圈,共建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位居全國前列,共同打造“暢達都市圈”。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方面,將強化交通網路和樞紐建設,加強鐵路、公路、航道統籌規劃建設,形成以南京為中心,以沿江、滬寧—寧合、寧蚌—寧杭、寧淮—寧宣等通道為射線的綜合交通網路;依託淮揚鎮宣、合蚌淮鹽、合蕪宣杭等通道,形成都市圈外環。同時,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共建便捷通達公路網路,共建江河海聯動航運中心,協同打造現代化機場群,確保城際“斷頭路”全面消除、省際航道更加暢通、都市圈軌道交通基本成網,南京與各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通達。 

共同打造數字智慧都市圈方面,將加快建設高速泛在資訊網路,加速5G網路建設應用,大力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的專業化服務,共保都市圈網路安全。 

共建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方面,都市圈成員城市還將統籌能源供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跨區域重大水利設施建設,共建區域災害監測預警、聯防聯控和應急調度系統。 

爬上産業創新高水準融合協同之坡 

從南京地鐵3號線林場站下車,駕車11公里,僅需15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安徽省滁州市汊河鎮。 

與汊河一河之隔的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距離當地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園,距離更近、聯繫也更緊密。入駐園區的企業,與浦鎮車輛公司形成了穩固的産業鏈條。南京的創新技術、龍頭企業牽引,滁州的上下游配套,讓兩地的産業創新實現融合協同發展。 

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都市圈城市間發生。如今,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已與揚州市、馬鞍山市科技部門和産業園區對接簽訂合作協議,設立研發機構;南京市與鎮江市簽署《共建G312産業創新走廊框架協議》;寧淮南北共建園區加快推進,兩市簽約多批産業科技合作項目…… 

先有合作基礎、市場空間,後有頂層規劃、引導示範;先是自行發展、主動探索,後有國家定位、兩省共建。這是市場的力量,也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面向新五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不斷增強南京科學研究能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南京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名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區域研究—研發—應用創新鏈,共建都市圈協同創新平臺和産業創新中心,優化都市圈創新創業生態強化協同創新引領作用,推動區域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促進一批具有國際高端引領性的超千億、萬億級地標性特色産業集群基本形成,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 

與此同時,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深化開放合作,優化營商環境,塑造開放新優勢,在更大範圍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共同打造“開放都市圈”。 

爬上生態環境高水準共保聯治之坡 

同飲一江水,共用一片天。 

近年來,都市圈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南京市與馬鞍山市建立“石臼湖共治聯管水質改善工作機制”,與鎮江、常州等市簽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合作及跨界水環境區域補償協議,共同簽訂《南京都市圈環境安全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 

根據《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未來各城市將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同加強生態保護,協同推動環境治理,切實提升整體生態環境品質,打造綠色都市圈。 

都市圈城市將共同加強生態保護,共建“一帶三片”區域生態格局,“一帶”即打造長江生態保護帶,“三片”即東北部水網、西部江淮丘陵、南部江南丘陵三片生態保護區域。同時,共同改善區域大氣環境品質、推進跨界水環境協同治理、統籌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共育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持續改善區域環境品質。 

生態環境水準提高,重點在共保聯治,難點也在共保聯治。根據規劃,都市圈城市將完善跨區域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監測數據整合共用機制,推進環境品質監測預報預警合作,建立臨界市區縣級生態環境協作和跨省聯防聯控機制,推進資訊共用、環保標準協調和聯合監管懲戒。同時,健全環境風險協同應對機制,健全生態補償和環境損害賠償機制,促進區域生態網路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成效顯現,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區域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以上。 

實現跨省同城化發展,還要爬上公共服務高水準便利共用之坡,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穩步提高,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爬上體制機制高水準改革創新之坡,多層次多領域協商合作機制更加健全,營商環境大幅提高,協同創新、園區共建、産業分工協作、生態補償和環境損害賠償、重大自然災害防禦、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協調機制更加完善。 

市相關部門表示,南京都市圈新一輪發展的大幕已經開啟。爬過這幾道坡—— 

到2025年,都市圈城市每人平均GDP將超過15萬元,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總體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用機制更加完善,同城化建設水準全國領先。 

到2035年,在全球價值鏈和産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大幅躍升,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資源配置中心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同城化機制更加健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健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跨界同城化,要爬幾道坡?
來源:南京日報2021-04-19 17:58:31
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同意,蘇皖兩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並共同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全文,《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近日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