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約80平方公里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6-21 08:58:28

前日,深圳天空蔚藍,站在裕璟幸福家園2號樓樓頂遠眺,還是一排排老舊廠房和村民舊宅的坪山區高新片區,在陽光下孕育著巨大的産業發展新機。當日下午,在2020年深圳“加快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發展”十大專項行動工作現場會上,坪山區向市委市政府彙報了“大兵團作戰、大面積整備”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成效。如今,該區高新南、高新北兩大片區已簽訂補償協議的土地達193公頃,全部拆遷後將連片釋放約5平方公里産業空間。這正是深圳不斷挖潛優質國土空間,兌現“深圳有地可落”承諾的重要體現之一。

規劃引領 高品質謀劃未來空間發展

自2016年正式啟動以來,深圳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十大專項行動已推進4年,目前總共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約80平方公里,為符合深圳産業方向和高品質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提供優質産業發展空間。

“我們始終堅持以規劃為引領,高品質謀劃空間發展藍圖。”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幼鵬表示。近年來,深圳以規劃作為空間提質增效的“指揮棒”,堅持謀全局、謀長遠、謀根本,充分發揮規劃先導作用,努力為空間賦能、為發展提效,有力保障了騰訊“網際網路+未來科技城”、大疆靈眸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和國際會展中心、深圳技術大學等重大民生項目落地建設。

據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牢牢把握“雙區驅動”歷史機遇,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為契機,在全國率先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序編制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從市區兩級全面落實“雙區”目標定位,系統打造高品質國土空間格局。同時,將重點片區作為空間提質增效的主戰場,推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坪山高新區等一批引領型規劃,探索形成一套重點片區規劃設計的思路方法,有效提升片區發展能級,高效推動重大項目駛入“快車道”。

保障空間 聚力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全力服務産業發展大局,去年重磅推出30平方公里産業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加快推進舊工業區連片改造,積極推動産業用地提容,全年完成較大面積産業用地整備約15.6平方公里。近期,深圳又啟動“兩個百平方公里級”高品質産業空間計劃,目的就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充足的空間。

深圳多措並舉保障民生空間。據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以建設“七個有”的民生幸福標桿為目標,創新出臺住房用地供應暫行規定,挖掘最大潛力保障170萬套住房供應;高效完成近期可實施高中用地選址,全面提速中小學改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新十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全年供應民生用地超9平方公里,民生短板加速補齊。

同時,深圳精心塑造綠色生態空間。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立足營造可親近、可感知、有溫度的綠色空間,實施“山海連城”計劃,構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生態休憩網路,狠下“繡花功夫”、厚植生態優勢,使“推窗見綠、開門進園”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改革牽引 優化配置釋放紅利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實施“土地指標跟著項目走”,堅持全市統籌、精準配置,切實做到只要是好項目,就有充足的指標可用;不斷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構建“遴選+供應+轉讓+監管”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二級市場。同時,該局進一步優化城市更新計劃、規劃、用地等全流程操作規則,完善土地整備規劃編制與審查、補償安置等工作指引,健全城中村綜合整治實施機制,持續打通工作堵點,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實施效率。

該局堅持“強區放權”的改革方向,持續優化“政策+案例+工具箱”工作模式,探索局區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國土空間提質增效的強大合力,相繼與龍崗、寶安、光明、坪山、羅湖等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因地制宜、因區施策,在規劃實施、存量挖潛、生態保護、特色塑造等領域探索實踐,形成更多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王幼鵬表示,為更好支撐“雙區”建設,將十大行動打造成為動態式、常態化、全口徑的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平臺,經市政府同意,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今年工作任務進行了優化調整,為深圳高品質發展和“雙區建設”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深圳4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約80平方公里
來源:深圳特區報2020-06-21 08:58:28
前日,深圳天空蔚藍,站在裕璟幸福家園2號樓樓頂遠眺,還是一排排老舊廠房和村民舊宅的坪山區高新片區,在陽光下孕育著巨大的産業發展新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