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不再 樓市調控持續深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8-10-08 07:50:08

國慶長假期間,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部分熱點城市樓市發現,多個樓盤推出了假期打折活動,但不少樓盤訪客數量不及以往,市場總體較為清淡。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樓市調控將延續常態化、持續收緊態勢,投機需求將被持續遏制,市場成交熱度將逐步回落。

打折促銷難改市場清淡

國慶長假期間,在貴陽市觀山湖區某樓盤,售樓大廳內坐滿了洽談的數十組客戶,樣板間內也頗為熱鬧。據介紹,該樓盤的主力戶型為45-60平米的LOFT公寓,打出了“買一層相當於送一層”的廣告。售樓經理介紹:“之前確實賣得不怎麼好,但國慶期間推出了打折活動,銷售情況有所改善,昨天剛成交了一套。節日期間在總價基礎上打94折,折算下來一平米約11000元。”

西安市北三環某樓盤銷售員稱,國慶期間很多人去旅遊,所以來看房的人較少。目前西安樓市調控較嚴,房價應該不會再大漲。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認為,西安樓市監管趨嚴,對市場交易有一定影響。貴陽相對於同類省會城市而言,房價相對較低,所以房地産市場交易會比較活躍。同時,不排除當前貴陽部分房企也在主動降價讓利。若是此類城市未來市場表現繼續火熱,預計也會有各類新的管控舉措推出。

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國慶長假整體樓市平穩,市場逐漸出現高位回落的現象。從典型城市網簽數據看,北京新建住宅國慶前6天網簽55套,二手房住宅網簽37套,上海網簽新建住宅553套,廣州583套,深圳191套。整體看,與2017年國慶期間相比有漲有跌,一線城市樓市延續了超過一年的低迷成交量。

“金九銀十”不再

從9月的情況看,克爾瑞地産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9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9月供應量為2949萬平方米,同、環比分別上升6%和12%。總體來看,一線城市加快供應,“金九銀十”房企的推盤銷售熱情相對較高,供應穩步放量,預計十月仍有望保持小幅微增的態勢。二三線城市的供應也穩步增長,環比上升14%,同比微增4%。

不過,在推盤熱情高漲的同時,總體成交量不盡如人意。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9月其監測的主要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降7.29%,超六成城市環比下降,同比下降0.52%。分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成交量企穩回升,成交面積環比上升6.78%,一線城市同比增長37.68%;二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降5.8%,同比下降1.61%;三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降25.16%,同比下降25.33%。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樓市已經沒有“金九銀十”,從市場看,2017年以來大部分熱點城市樓市已經全面限價化,這種情況下,房地産市場已經沒有淡旺季之分,市場更多的看限價政策的嚴格與否。多個城市樓市逐漸開始出現衝高回落現象,房價調整開始出現從點到區域的現象。熱點城市樓市開始逐漸下行,購買力很難再支撐市場繼續衝高。

調控將持續深化

中國指數研究院分析人士稱,在“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産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政策基調下,各地調控方式趨向多元化,針對不同區域精準施策更為靈活有效。

“目前中央堅持調控不放鬆,監督地方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的主體責任,短期不存在政策轉向基礎。地方繼續‘落實主體責任’,分類調控、因城施政仍繼續深入。”廣發證券分析師樂加棟介紹,從“四限”層面來看,成都限貸升級,二套房有貸款記錄的,首付比例由60%上調為60%-70%;赤峰推出限貸、限售、限價政策;海口、三亞要求房企根據成本核實價格重新備案;南京暫停法人購房。

恒天財富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各個城市的調控政策將呈現以下趨勢:一是限購、限貸等繼續不放鬆,限制投機性需求;二是精準的人才政策,佈局城市發展;三是多部門聯手,治理房地産銷售亂象,保證剛性消費者的購房需求;四是熱點城市增加多供給主體,加速建立地産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金九銀十”不再 樓市調控持續深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8-10-08 07:50:08
國慶長假期間,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部分熱點城市樓市發現,多個樓盤推出了假期打折活動,但不少樓盤訪客數量不及以往,市場總體較為清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