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收入牧區生産草原生態如何統一?內蒙古政協委員蓋志毅支招

發佈時間:2022-01-21 23:23:2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蓋志毅在提案中建議,以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抓手,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牧區生産、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共同助力牧區“三生”統一。

中國網1月21日訊(記者 阿藝思) 正在召開的內蒙古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內蒙古政協委員、內蒙古政協農牧委主任、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在提案中建議,以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抓手,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牧區生産、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共同助力牧區“三生”統一。

1月20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呼和浩特開幕(攝影:新華網記者 楊騰格爾)

蓋志毅認為,實現內蒙古牧區生産、生態和生活的“三生”統一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對牧區的調研發現,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兩大創新發展理念,相互促進,共同發力,已經成為促進“三生”統一的重要途徑。

因此蓋志毅建議,通過組建牧區合作社實現牧民和草原的再集中,以技術創新為抓手促進牧區三産融合,推動兩大創新“握手”,促進牧區“三生”統一。

內蒙古政協委員、內蒙古政協農牧委主任、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會現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建立牧區合作社

實踐證明,建立牧區合作社這一組織創新,既增加了牧民收入,又促進了牧區生産,同時改善草原環境,實現了“多贏”。

在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合作社以“共用草場”模式助力增收,牧民以承包經營的草場及牲畜入股。合作社整合資源、規模養殖、合理放牧,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合作社員可以領取分紅,解放出的人力轉向二三産業就業,也增加了收入,社員領取分紅最多可達40余萬元。

通過分工分業,當地夯實了第一産業、提升了二三産業。探索出的“旅遊+”融合發展新模式,依靠得天獨厚的溫帶草原風光和巴爾虎民俗文化兩大旅遊亮點,打造以家庭牧場為主,以體驗、休閒度假為特色的巴爾虎牧戶旅遊品牌,遊客可以享受蒙古包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可參與騎馬、騎駱駝、賽馬、套馬、搏克、射箭、篝火晚會、擠牛奶、剪羊毛、熬奶茶、搭建蒙古包等娛樂活動。

同時,因為合作社的聚集優勢,得以對草原進行大幅度整合,依託大數據平臺和智慧放牧,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等政策,科學分析合作社草場優勢、産量以及草類結構等,通過四季輪牧方式合理利用草牧場資源,不斷加強草牧場修復和治理,連片的大草場得以恢復,生態環境遠優於周邊嘎查。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沃沙部落種植專業合作社(攝影:白敖敏)

推動牧區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促進牧區“三生”統一的又一創新發展途徑,不僅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更可以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隨著網路化技術的普及,牧民依託中國航太北斗系統提供的位置、時間和衛星通訊功能,為每只牛羊佩戴智慧項圈,傳送牛羊所在環境、溫度、濕度、報警,配合無人機放牧等資訊科技手段,實現監測點-區域平臺-數據中心-總平臺的縱向網路連接以及數字牧場-智慧草原平臺-認養消費的橫向網路連接。

以數據平臺為支撐推進草原畜牧業生物資産資本化、證券化發展,將牛羊生物資産變為可流通、可投資、可作産權化交易的金融資産,增加了牧民收入。同時通過全流程溯源,提高畜産品品質,實現畜産品品牌化,提高了畜産品價格,增加牧民收入。

畜産品的深精加工技術發展,則在傳統的肉乳加工技術外,對於毛皮、油脂等以往棄之不用的邊角料加以利用,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的準確率,提高單位資源的産出,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在不毀損草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生産、增加牧民收入。

新巴爾虎左旗新寶力格蘇木貢諾爾嘎查,牧民蘇尼爾使用手機查看草場情況(7月15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貝赫)

蓋志毅表示,組織創新增加了牧民之間、牧民與外界之間的接觸,産生技術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提升了牧民素質。反過來,技術創新特別是網際網路平臺又為組織創新創造了條件。上述兩大創新發展共同發力促進牧區“三生”統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