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草原第一大省四川走出生態保護與發展相協調之路

發佈時間:2021-08-11 15:31:46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紅軍長征“過草地”,過的就是四川的草地。在紅色精神傳承下,四川草原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發展相協調之路。

紅軍長征“過草地”,過的就是四川的草地。在紅色精神傳承下,四川草原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發展相協調之路。

四川省地處長江、黃河上游,草原資源十分豐富,草原面積3.13億畝,佔全省面積的43%,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積2.65億畝,佔全省草原總面積的84.7%,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四川也是南方草原第一大省,這裡有毛埡大草原、章德大草原、龍燈草原、八美草原、塔公草原、紅原草原等。

四川的草原類型多樣,共有11類35組126個型,海拔270-5500米均有分佈。草原面積最大的前三類依次是高寒草甸草地類、高寒灌叢草地類、山地灌草叢草地類,分別佔全省草原總面積的49%、15%、9%。天然草原牧草構成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和雜類草為主,其中禾本科植被107屬355種、豆科植物64屬213種。

一直以來,草原不僅是四川省農牧民世代經營並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草原生態系統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素有“黃河蓄水池”“中華水塔”之稱。“十三五”以來,四川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著力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5.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30個百分點,草原生産功能和生態功能穩步提升。

推進草原生態修復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月亮灣草原

草原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農牧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産資料,也是維護黃河上游生態安全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四川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充分考慮生態承載能力,科學合理佈局,統籌推動草原生産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全省以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和退牧還草工程為重點,採取禁牧封育、補播改良、施肥灌溉、鼠蟲害防控、持續管護等措施,對嚴重、中輕度退化草原和天然草原實施分類保護修復。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治理嚴重退化草原7684萬畝,建設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圍欄1231萬畝,退化草原改良905.5萬畝,人工飼草地建設172萬畝,實施退耕還草工程14.6萬畝,黑土灘治理26萬畝、毒害草治理20萬畝,滅鼠滅蟲5315萬畝。2020年,全省天然菌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8%,比2015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近30個百分點。

四川省還將圍繞構建“四區八帶”生態修復空間格局,將草原作為川西北生態修復區的重要內容,重點採取退牧還草還濕、封禁保護、草原鼠蟲害治理等措施,計劃“十四五”實施草原生態修復3450萬畝,進一步增強草原生態功能。

強化草原生態保護

四川生態改善明顯

2011年起,四川省在阿壩、甘孜、涼山三州48個縣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草原禁牧補助7000萬畝、草畜平衡獎勵14200萬畝、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助45.2萬戶,累計向農牧民兌現直補資金86.95億元;實施牧草良種補貼4.3億元,建植一年生和多年生人工草地2332萬畝;實施牲畜良種補貼4062萬元,引購牦牛種公牛、種公羊2.6萬頭(只)、肉牛凍精補貼88.6萬頭。截至2015年底,全省完成超載減畜1783.68萬羊單位,完成目標任務的138.9%,牧區超載率下降到10.0%。“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每年實施草原禁牧7000萬畝、推行草畜平衡1.42 億畝,牲畜超載率下降到9%,基本實現草畜平衡。

四川省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既保證農牧民在禁牧的情況下經濟利益不受到損失,同時,又提高了農牧民保護草原的積極性。

為了有力配合補獎政策實施,四川省落實配套資金6.5億元,建成標準化“兩棚一圈”2萬多戶、160多萬平方米,建立戶營打貯草基地233.9萬畝、縣級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8個16萬畝、標準化草場44個8.8萬畝,建設現代家庭牧場295戶、牲畜改良點320個,進一步強化草原生態保護效果。

科學發展現代特色草産業

“川草1、2號”老芒麥種子繁育基地

科學發展現代特色草産業為全省草業發展增效,四川省推進“點上”發展飼草基地、培育經營主體,帶動畜牧業發展。

近年來,四川省因地制宜加強人工飼草基地建設,解決季節性飼草短缺問題,開展抗旱、抗寒、深根系鄉土草品種的選育和示範推廣,開展乾草調製、飼草青貯及青貯技術試驗示範,切實增加草原治理用草和優質飼草供給。目前,全省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達到912億公斤,人工種草鮮草總産量401億公斤,可養殖草食牲畜4520萬羊單位,折合牦牛900萬頭。

此外,四川省還建立牧草産品加工企業150個,加工産值150億元。扶持牧區發展畜牧業專合社4163個,建設集體牧場197個、家庭牧場3367戶。健全聯農帶農機制,紅原縣瓦切鎮牦牛養殖專合社帶動本地720戶牧農戶均增收1250元。同時,全省依託優質的天然草原和飼草基地優勢,2020年四川牧區牛羊存欄1200萬頭(只),出欄 678萬頭(只),肉産量63.8萬噸,奶産量31萬噸。牧區畜牧業總産值303億元、佔農業産值的57%。

四川省在高寒草原區重點推廣種植老芒麥、披鹼草、虉草等優質飼草;在中低海拔草原(地)區,重點推廣種植一年生黑麥草、雜交狼尾草、青貯玉米、甜高粱、光葉紫花苕等優質飼草。同時,優化培育和管理草坪草、觀賞草,探索草的食用功能,研究開發青汁、飲料、葉蛋白、膳食纖維等功能性食用草産品。

四川省將通過加快建設草種業,大力發展草牧業,推進飼草種植業積極發展草産品加工業,紮實推進草坪産業,穩步發展草原旅遊産業等,力爭“十四五”末草原産業産值達到1000億元。

大力發展草原生態旅遊業

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四川省充分挖掘草原的生態景觀、旅遊休閒和文化科普等功能,以國道、省道為主著力做大做強草原生態旅遊業,探索出了一條帶有四川特色的草原生態旅遊之路。

四川省以若爾蓋大草原等為依託,在川西北生態區南、中、北3個草原生態經濟産業帶上,加強主要幹道周邊草原修復、人工種草、景觀建設,構建省級草原旅遊示範區和高品質現代草牧業園區,推動草原資源利用方式由傳統單一放牧向生態觀光旅遊功能擴展,促進農牧民轉産轉業,僅若爾蓋地區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草原文化旅遊和草原濕地管養等行業。

挖掘草原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做好“草原+”“畜牧+”“旅遊+”文章,走草旅結合、牧旅結合、農旅結合、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子。2020年,四川省發展草原旅遊點200個,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建成精品旅遊村寨1170個、牧家樂2118家,轉産從業人員2.86萬餘人。同時,四川還通過每年舉辦大熊貓、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旅遊節會、論壇,舉辦草原音樂節、美食節、運動會等特色節會,帶動牧區大力發展草原遊、賽馬節、藏家樂、牧家樂等,促進草原綠色發展,讓牧民和全國消費者從中受益。

為推動全省林業和草原生態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四川專門成立了省林業和草原生態旅遊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生態旅遊發展規劃、重要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問題研究上的諮詢作用,進一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下一步,四川省將建立全省統一的基本草原管理數據庫,抓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管理,探索建立一批草原自然公園,編制實施川西北草原生態修復試點方案,綜合採取人工種草、禁牧封育、鼠蟲治理等措施,統籌推進草原生態治理。同時,將建立種養迴圈、草畜一體的現代草生産基地、現代草業園區,大力推進草種業創新,加強鄉土草種選育,積極探索發展食用草。(文:王辰、熊德華、孫立菁,供圖: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草原處,原標題:四川推進草原保護與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