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話“保護”

發佈時間:2021-08-06 15:05:00丨來源:求是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裡,所聽所見所感皆是“保護”。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的行動成為自覺,保護的效果日益彰顯,正如當地人説的“保護比天大”。

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佈,物種豐富,這裡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2021年7月,草原最美的季節,求是雜誌社調研組深入到位於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調研生態保護情況。

在這裡,所聽、所見、所感,皆是“保護”。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的行動成為自覺,保護的效果日益彰顯,正如當地人常説的一句話“保護比天大”。

“雪山之王”

頭小而圓,頭上有密集的黑斑,體長1到1.3米,毛灰白,周身及四肢有不規則的黑色環紋,尾粗長,性情兇猛,反應機靈,善奔跑,以岩羊、白唇鹿、藏原羚、馬麝、高原兔等為食,這就是雪豹。

圖為2016年9月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雪豹

雪豹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棲息于雪線附近而得名,屬典型的高山動物,處於高原生態食物鏈頂端,素有“雪山之王”之稱。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列為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視頻連線昂賽瀾滄江大峽谷觀測點生態管護員和基層幹部,問詢道:“雜多縣有多少只雪豹?”“生態恢復情況怎樣?”“生態管護員力量配置情況如何?”

——2021年3月7日,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一個細節分外搶眼:孔慶菊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雪豹和荒漠貓的照片,生動介紹了青海生態環境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全世界現存雪豹大約4000隻,百分之六十分佈在我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

圖為孔慶菊展示雪豹和荒漠貓的照片

相同主題,時隔五年,跨越時空的對話,反映了從上到下對雪豹這一瀕危物種的高度關注,也勾勒出雪豹種群數量顯著回升的歷史性變化。

雪豹受矚目,不僅僅是因為其數量的稀少和頗高的顏值,作為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物種,雪豹被看作世界高山動物區係的象徵,是“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

共同家園

昂賽瀾滄江大峽谷,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這裡是最大的連片雪豹棲息地。藍天白雲相映,如染的高山草場,蒼勁蔥郁的崖柏,形態迥異的丹霞地貌,蜿蜒雄渾的瀾滄江,如一幅壯美的畫卷。

圖為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的昂賽瀾滄江大峽谷

2014年開始,昂賽鄉開始嘗試使用紅外相機技術進行雪豹監測工作,2017年11月覆蓋全鄉。監測表明,通過皮毛花紋識別出雪豹個體46隻、金錢豹12隻。顯而易見,瀾滄江源是全球雪豹棲息最為密集的區域,是當之無愧的“雪豹之鄉”。

這背後,是人們對野生動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不懈努力,是三江源脆弱的生態系統得到整體性修復的重要體現。

三江源,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維繫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這裡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雪豹、黑頸鶴、雪靈芝和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歷史上,這一地區的生態曾經極為脆弱。20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受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三江源地區的雪線、冰川逐年萎縮,高原湖泊和濕地補給受到影響,草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減弱,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湖泊面積縮小,野生動物大面積消亡,自然災害頻發。2004年年初,黃河源頭鄂陵湖史上第一次出現出水口斷流,長達5個月。一旦水源繼續縮減,還會進一步導致三江源頭核心區域草場退化加速,黃河源頭附近良田沙漠化、中下游斷流,長江中下游出現特大乾旱等惡果。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省視察,再次強調:“‘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圖為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當曲濕地

最大責任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給青海提出的科學定位和使命要求。

圖為三江源地區然智尕拉雪山下的牧場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青海各級黨委政府牢記囑託,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自身戰略地位和發展定位出發,踐行“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全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擔當精神和不懈努力。

青海省出臺了“中華水塔”保護行動綱要,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網路監測體系,協同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護地本底調查。黨的十八大以來,玉樹州累計完成投資73.3億元,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二期工程,總結推廣了“家園美化”、河湖長制和“清四亂”等行動,總結推廣“生態法庭”“生態民兵”“野生動物傷害補償”“禁止外來魚種放生”等有效做法。雜多縣確立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縣”戰略,大力實施退牧還草、黑土灘治理、濕地保護、水土保持、“三江源”清潔等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天,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已經得到有效遏制。水資源量增加80億立方米,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長江、瀾滄江幹流水質穩定在Ⅰ類,黃河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湟水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100%;草原植被覆蓋度增長到61.8%,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超過70%;雪豹、藏羚羊等種群數量大幅增加,可可西裏成為全國第51處世界自然遺産地,三江源水源地入選“中國好水”。

圖為三江源地區的吉富山

三江源,已經進入到了生態環境全面好轉的新階段。

三江源,正呈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國家公園

倍感振奮之餘,我們不禁追問,最主要的經驗是什麼?

“國家公園!”這是所有人一致的答案。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突出保護修復生態,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制,有序擴大社會參與。要著力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優化重組,增強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堅持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協調,將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實踐證明,這對於實現三江源地區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促進自然資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續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組建省州縣鄉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實現生態全要素保護和一體化管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管理保護的原則,按照一級分區明確管控目標、二級分區落實管控措施的基本思路,對原有6類15個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組合,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弊端。通過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設立“一戶一崗”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土登和巴丁的家都在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塞賽鄉年都村,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脈北麓貢則木雜雪山的瀾滄江就從這裡經過。2016年1月6日,作為生態管護員的土登和巴丁救下了一隻遍體鱗傷的小雪豹,後來在鄉政府與北京專家的幫助下,經過22天悉心照料,小雪豹順利康復並重歸自然,這在當地至今被傳為佳話。

目前,像土登和巴丁這樣,日夜在森林草原和濕地荒漠進行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為三江源生態安全保駕護航的生態管護員共有17211名,戶均年收入能增加21600元。

正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開,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牧民華麗轉身。他們放下牧鞭,戴上袖標,從草原的使用者成為守望者,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參與者,享受其帶來的紅利,逐漸成為生態保護的獲益者。像土登和巴丁一樣,他們都以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為中華民族守護賴以生存的家園感到自豪。

圖為三江源圖景

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里、佔三江源地區面積31.16%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使得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復;湖泊、濕地面積增大,濕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有所恢復,三江源地區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面積凈增加308.91平方公里;草地覆蓋率、産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三江源區域的監測區域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剛剛開始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正式掛牌的日子一天天臨近。

但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從打好基礎向提升品質、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從探索試點向全面推進的轉變,還有較長的路。對於全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和推動國家公園制度落地來説,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

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推動國家公園保護制度落地見效指明瞭方向和路徑,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正在完善。

圖為2018年嘉塘草原上拍攝到的藏原羚(攝影:達傑)

在遼闊、美麗的祖國大地上,還會有更多地方像三江源國家公園一樣,成為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樂園。

(來源:求是網,采寫:《求是》雜誌記者 郭斐然   《三江源報》記者 更松卓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