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從“破冰攻堅”到“破繭成蝶”

發佈時間:2019-11-12 15:46:39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胡日查 高敏娜 包慧慧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近年來,科右中旗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扭住“吃生態飯、念文旅經、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旗之本,把肉牛産業作為農牧業主導産業,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挖掘優勢、夯實基礎、推動高品質發展。

  數據是枯燥的,但最具説服力:2018年,科右中旗貧困人口由2015年的8465戶、22305人,減至553戶、144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2016年開始,沙地面積逐年縮小,已由611萬畝減少到7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6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64%;2018年,接待旅遊人數118萬人次,增長33%,實現旅遊收入7億元以上,增長38%。這組數據折射出,科右中旗走上了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在短短的幾年間,緣何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理清發展思路,完善發展戰略,落實舉措,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所在。”科右中旗委書記白雲海説,中宣部定點幫扶科右中旗,立足該旗實際,經過深入調研規劃了脫貧幫扶路徑,並積極幫助引進影視公司、肉牛龍頭企業、知名電商平臺,全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動文旅和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科右中旗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扭住“吃生態飯、念文旅經、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旗之本,把肉牛産業作為農牧業主導産業,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挖掘優勢、夯實基礎、推動高品質發展。

  走好“生態扶貧”新路子

  在巴彥茫哈蘇木哈圖布其嘎查,一排排魚鱗坑鱗次櫛比,一片片沙棘、錦雞兒迎風挺立,當地“一夜之間,沙堆齊梁,牛犢上房”的過去成為回憶,換來的是百姓豐收滿倉和羊肥牛壯的滿滿幸福感。

  生態環境脆弱曾是制約科右中旗發展的最大瓶頸,為挖掉這一貧困的“窮根子”,2018年,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援和推動下,“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落戶科右中旗,項目覆蓋7個蘇木鎮和3個國有林場,共完成檸條、沙棘栽植面積2.85萬畝;中宣部機關捐款100萬元,在巴彥茫哈蘇木哈圖布其嘎查栽植沙棘苗木1500畝、7萬株,成活率均達92%以上,科學的治沙之路為科右中旗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如何同時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科右中旗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全力推進以禁牧、禁墾、禁伐為主的“三禁”工作,通過舍飼圈養、草原圍欄、規模經營、品種改良,大力建設人工草地和飼料基地,不斷優化畜牧業結構,緩解生態環境承載壓力。

  鹽鹼地變良田的探索,為科右中旗鋪展出一條高品質、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今年,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在科右中旗巴彥淖爾蘇木白音塔拉嘎查種植的耐鹽鹼地水稻喜獲成功,這片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上,水稻均畝産達508.8公斤,可謂“成果非凡”。在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第一書記韓軍也帶著農牧民,讓1350畝撂荒多年的鹽鹼地裏飄出了陣陣“稻香”。鹽鹼荒灘上“崛起”的水稻小鎮,為這裡的老百姓,乃至為我國同等條件下的鹽鹼地的水稻種植帶來了希望。

  在“吃生態飯”的戰略定位指引下,科右中旗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生態扶貧”之路,“不毛之地”變成“綠洲銀行”的成功探索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抓住産業發展“牛”鼻子

  在科右中旗百利舸扶貧産業園區肉牛育肥基地內,哞哞的牛叫聲響徹牛場,2604頭肉牛被圈養在標準牛欄裏,耳朵上都挂著號牌,身穿白大褂的獸醫和飼養員忙碌于各棚舍之間,忙著添食、防疫檢查、清潔衛生。

  作為興安盟唯一牧業旗,科右中旗的育肥牛養殖並不是新鮮事,但生産經營方式粗放,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偏低,缺少拉動型企業和配套産業成為制約“牛”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2018年,中宣部協調引進山東省陽信鴻安集團廣富畜産品有限公司和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2家國內知名肉牛龍頭企業,幫助該旗打造肉牛養殖深加工産業鏈,同時在技術指導、科技培訓、帶動影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助推全旗肉牛産業快速發展。

  禁牧之下,如何探索出一條讓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百姓增收的發展之道?緊緊扭住“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實施“減羊增牛”總體思路成為科右中旗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科學路徑。該旗制定了肉牛産業種養加一體化項目規劃,爭取3年內實現年交易量達100萬頭目標,讓農牧民所養的肉牛實現本地銷售,增加農牧民養殖效益。同時,借助肉牛産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帶領群眾“趕著肉牛奔小康”。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減羊增牛”的變革中嘗到轉變養殖方式的甜頭。代欽塔拉蘇木忙來嘎查的額爾敦寶力高和老伴兒白蓮花一改30年養羊的傳統,把家中的600多只羊全都賣掉,換了60頭牛回來,“養牛可輕鬆多了,勞動強度沒有養羊大。過去雇羊倌一年5.5萬元的費用,草料每年也得5萬多,現在這些錢都省下了。”

  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我從成都市開車來到科右中旗,第一感覺就是眼前一亮,今年的五角楓簡直美爆了,移步換景,這一趟真是沒有白來。”來五角楓景區參觀的遊客宋先生感慨地説。

  “科右中旗各大景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今年,接待遊客已達12萬人次。”科右中旗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雙寶説,景區井噴式人流的背後是文旅融合産生的“1+1>2”的效果。

  科右中旗具有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的雙重資源、雙重優勢,為促進文旅融合,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援和推動下,“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科右中旗影視外景基地”在圖什業圖親王府景區正式掛牌,讓科右中旗影視文化旅遊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電視連續劇《楓葉紅了》和電影《奔騰歲月》的取景拍攝,讓當地旅遊業發展實現了“詩和遠方”的高度統一;編制文旅産業發展規劃、投資建設巨幕影廳、攝製播出形象宣傳片等項目的落實,有效整合圖什業圖王府、五角楓、翰嘎利湖、萊德賽馬場等旅遊景點,大大提升了景區知名度和影響力,“疏林草原、楓情馬鎮”地域品牌形象得到強化。

  沉澱著深厚文化記憶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圖什業圖王府刺繡作為旅遊工藝品,走進各大景區成為最熱賣點。這一“可帶走”的蒙古族文化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截至目前,全旗從事蒙古刺繡的農牧民及居民超過2.1萬人,僅2019年就已實現1000萬元的産銷收入。不僅如此,圖什業圖王府刺繡還登臺巴黎、亮相深圳,向世界展示著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世界認識科右中旗、了解科右中旗的一個重要窗口。

      (作者:胡日查 高敏娜 包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