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為什麼需要生態大數據?

發佈時間:2019-01-09 11:01:34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關木丨責任編輯:李雯

生態大數據為綠色邊疆開啟生態護航。

如果説世界上哪個地方集齊了“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那毫無疑問就是有著“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的內蒙古!

大興安嶺、陰山與賀蘭山構成了這片土地的脊梁。環繞山脈的平地上,青青牧草連接而成的廣袤草原是它的血肉身軀。翱翔的雄鷹、賓士的駿馬和揮鞭高歌的人兒則是它流轉不息的靈魂。

森林資源全國第一。內蒙古從東到西分佈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據全區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區林地面積6.6億畝,森林面積3.73億畝,均居全國第一位。這裡有豐富的喬灌樹種: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等喬木,沙柳、梭梭、楊柴、沙棘等灌木在這裡盡情生長。

中國的植物寶庫。截止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蒐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高達2167種,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每逢金秋時節,這些植物豐富多彩的顏色和變幻無常的光影,讓內蒙古成了攝影家的天堂。

湖泊河流星羅棋佈。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總量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2%。

動物的棲息樂園。內蒙古自治區有獸類24科114種,佔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産業狩獵價值的50余種,珍貴稀有動物10余種,馴鹿更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有鳥類51科365種,佔全國鳥類1186種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蒙古野驢和野駱駝在這裡棲息成長。

農牧業發達,産量領先。錫林郭勒羊、科爾沁牛……

年度牲畜存欄頭數高達10多萬,全年肉類産量超過200萬噸

烏蘭察布馬鈴薯、興安大米……1800多個內蒙古特色農畜産品,走上全國各地的餐桌。

生態大數據為綠色邊疆開啟生態護航

182個自然保護區,49個國家濕地公園,43個國家森林公園,無論是自然風光亦或是人文景觀,內蒙古給世人帶來的驚艷都不足以道盡。

而如何將這萬千美麗生態更好地續存於世,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採用生態大數據系統,科學防範治理成了現階段最好的選擇。

生態大數據系統以先進的技術架構,完成深層大數據採集。以蒙草生態開發的生態大數據平臺為例:無人機、遙感衛星、地面站等多重設備,實現地物精準快速識別,以及不同生態區土壤等、氣候多個指數資訊回饋,打造海量數據庫,為後期生態具體治理方案提供參考。

基礎生態數據管理。基礎生態數據涵蓋多維度、跨度廣、年份長的氣象,土壤,植被等相關資訊,通過對生態關鍵指標的體檢,提供具有本土特色、量體裁衣的修復方案。

生物多樣性管理。針對內蒙古複雜的地形地貌,蒙草生態大數據系統可幫助完成草原、森林、耕地、荒漠等動態監測,及時獲取這些地區植被生長情況、物種多樣性等數據,做好地區生態承載力評估、從而及時實行保護、調節等措施。

草地資源管理。結合地面調查和遙感數據,以及草原類型,對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及植被返青期時間進行動態監測,評估草原資源保護及利用措施。 

草畜平衡管理。草原隨氣候、水土、季節等要素變化,結合草原監測指標,評估草原合理利用強度,動態平衡蓄群結構。同時,還能借助草産量和載畜量數據分析模型,結合草場確權,按照戶為單位評估適宜載畜量,科學指導農牧局等有關部門,合理評價生態補獎效果,真正實現科學補獎,有效補獎,反向推動農牧民草原生態保護理念,達到生態保護和經濟效應雙贏。

生態修復技術及植物配置指導。通過對原生植被及水、土、氣等相關因子分析,對需要進行修復的地方,給出相應的林、灌、草種植建議,同時依託蒙草20餘年生態修復的科研技術及實踐,給出修復的技術指導。

林業監測及預警。用數據精準確定每一林地班塊的生態狀況,圍繞林地保護監測(林地生態區、林地功能區、林地重點保護動植物),林地監督管理(林地徵佔用、林地巡護、營造林核查),林地應急預警(林地防火、有害生物、沙塵暴監控),配合網格化管理生成對應“掌上山長”應用程式。使林地生態管理便捷化、實時化。

農業技術指導及規劃。通過大數據平臺,農牧民能夠快捷地掌握當地及周邊地區牧草或農作物生長狀況,了解適合當地環境的牧草或農作物品種及種植技術,農牧民可以“知天而作”,實現精準灌溉或生産,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生態需要大數據、生産更需要大數據,科技創新改變生活,更改變著我們的綠色生活方式。

蒙草生態大數據公司是大數據行業內唯一提供生態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從生態資源管理角度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的統籌整合數據管理;從生態産業管理角度,可縱深至畜牧業、林業、農業、特色産業等領域,輔助指導産業選擇、科學評估産業價值。不僅應用大數據相關技術守護著我們的草原,還在西藏、青海、陜西等多地建立生態大數據平臺,用大數據指導草原、青藏高原、祁連山、三江源、秦嶺等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