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草原上的光陰故事③丨交通便捷了,草原變“小”了

發佈時間:2019-01-08 17:56:32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蘇文彥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提起草原上的交通工具,千百年來不外乎“兩條腿”“四條腿”和“兩個輪”。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到達草原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編者按: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由此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40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佔國土面積的41.7%、卻由於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一度比較落後的廣袤草原上,方方面面的變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40年後的今天,對於草原人民來説,曾經缺電的地區如今電器齊備、曾經交通不便的地方如今通了飛機高鐵、曾經黃沙漫天的地方如今已是林草豐茂;對於內地人民來説,餐桌上的牛羊肉價格便宜了、想去草原玩可以“説走就走”了……中國網草原頻道通過衣食住行等各個視角,帶您回味光陰流轉間,改革開放帶給草原地區的變遷。

提起草原上的交通工具,千百年來不外乎“兩條腿”“四條腿”和“兩個輪”:奔騰的駿馬應和著草原的脈動,雄健的駱駝走出絲綢之路的繁盛,牛車上載著牧民的全部家當,還有“騎著毛驢進北京”的歷史記憶……在那個年代,想要在大草原上串個門是多麼不易。有人説,牧民們對每一個來訪的客人都會盛情款待,因為他們常常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一個外人。

多年以來,馬匹和勒勒車曾經是內蒙古牧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攝影:侯潔春)

然而,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到達草原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公路在草原、沙漠中延伸交錯,打造出一條條便捷性與觀賞性兼具的景觀大道;蒸汽機車、內燃機車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動車、高鐵在草原上飛馳;鐵路修到了歐洲,“一帶一路”貨運專列日漸密集;航線日益增加,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從全國各地直飛草原……

建起來:路網四通八達,路邊處處美景

曾經有人説,草原上處處是路,隨便你怎麼走,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這也正説明瞭從前草原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內蒙古全區公路里程3.7535萬公里,鐵路里程3803公里;西藏全區公路通車里程1.59萬公里,沒有鐵路。

過去,草原上的路都是車輪壓出來的(攝影:侯潔春)

變化,就發生在40年間。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19.9萬公里,是1978年的11倍;鐵路運營總里程超過1.4萬公里,是1978年的8.8倍,居全國首位;民用機場數量達到27個,實現盟市運輸機場全覆蓋;過境內蒙古的中歐班列目前已實現常態化運作,2017年經滿洲裏、二連浩特兩大口岸過境的中歐班列達1877列。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2011年7月,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建成通車,填補了高等級公路的空白;全區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1.59萬公里增至2017年的8.93萬公里,增長5.6倍。

平整寬敞的公路蜿蜒在新疆那拉提草原之間(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就在今年10月,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跨省搶救在華北大地溫暖上演:在內蒙古遭遇車禍的小宇澤乘坐的急救車經過多地警力疏導和無數車主讓行,僅用時5個多小時就從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抵達北京天壇醫院。這場感人至深的“生命接力”背後有無數人的愛心,更有一條承載著希望的公路。

40年來,日益便捷的公路、鐵路帶來了龐大的人流、物流,大大方便了草原地區人民的生活,推動了草原地區的發展,將邊疆與內地聯繫得越發緊密。

同時,唯有遼闊草原,才有千里風景,一條條鐵路線、公路線兩側的草原風光或雄渾或秀麗,成就了無數條步移景換的“最美路線”。從內蒙古錫林郭勒千里草原風景大道到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再到新疆的獨庫公路、伊昭公路和已經是“老牌”景觀路線的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總有一款適合你。

 

自駕錫林郭勒千里草原風景大道來源:啡色境界微信公眾號

快起來:從綠皮車到高鐵,“草原速度”日益提升

回望改革開放之初的草原,只有慢悠悠的綠皮車逢站必停,為數不多的汽車在路況不佳的公路上顛簸,至於飛機更是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40年歲月,帶給草原一次又一次的“速度”升級。

草原上的蒸汽機車時代(供圖:扎賚諾爾蒸汽機車博物館)

2017年8月3日,內蒙古首列高鐵D6980次列車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以250公里的時速駛向烏蘭察布站,內蒙古自此正式邁進高鐵時代。

2018年12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首條建成的出區高鐵——新通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內蒙古首次接入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高鐵網。

回望40年草原鐵路發展史,1979年開始在鐵路上工作、如今已年近六旬的內蒙古通遼市老鐵路人侯潔春熱淚盈眶。他回憶説,那時的火車都是蒸汽機車,遇到大風雪就會被凍住;沿途的小站只有房框,門、窗、爐子皆無。鐵路職工們到荒地裏撿來玉米秸稈,晚上躺在裏面取暖。後來,通遼機務段淘汰了蒸汽機車,代之以內燃機車,引進了電力機車,馬上又將迎來高鐵。

寬敞明亮的通遼高鐵站(攝影:張力軍)

40年,可以一個人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斑白,也可以讓通遼車站從一個小站發展為日均編組數量可達1.8萬輛的國家一等站、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

從沒有鐵路到鐵路里程1.37萬公里,內蒙古用了近100年,但從時速幾十公里提升到250公里,不過短短數年時間。草原鐵路在提速,草原鐵路的發展也在提速。預計2020年,全區高鐵里程達到400公里,2030年達到2600公里。

復興號列車停靠通遼站(供圖:通遼市委宣傳部)

嗨起來:行者無疆,去草原就是一張車票的事兒

隨著交通讓草原變“小”,想要來草原遊玩的人們已經完全可以“説走就走”,而牧民們也可以“説不走就不走”。

“説走就走”的是遊客。如今的草原地區,想坐飛機來有機場,想坐火車來有車站,想騎行、自駕遊就有停車場、房間、餐飲一應俱全的服務區和遍地開花的自駕遊營地。日益發達的交通不僅為遊客們打通了草原旅遊的“最後一公里”,更為草原上的各族群眾參與旅遊業發展打通了“最後一公里”。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珠日河自駕營地(供圖:科左中旗旗委宣傳部)

“説不走就不走”的是牧民。在過去的草原上,牧民們的主要出行需求之一就是放牧和轉場。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民再也不必風吹日曬、長途跋涉,只要坐在家裏輕點滑鼠、手機就能在智慧牧場上“放牧”,這全都是通過先進的網路和通訊技術實現的。

當然,草原上的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爬犁、雪橇、勒勒車等也並未就此沒落,而是有了更為廣大的“新客戶”群體——遊客。無論在草原還是沙漠景區,騎上駿馬小跑一圈,或者騎上駱駝穿越沙地都是遊客們最熱衷的體驗項目,裝飾華麗的馬車和“接地氣”的爬犁也很受歡迎。不少農牧民就是依靠著養馬養駱駝或者為遊客牽馬、牽駱駝、趕車等實現了脫貧致富。

第十六屆內蒙古冰雪那達慕暨2018中國(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上,駱駝爬犁吸引了遊客的注意(攝影:許衛國)

40年來,一條條公路、鐵路、航線不斷延伸到草原上的每個角落,組成了一條溝通交往、強邊富民之路,人員、物資、資訊日益通達,為廣闊的草原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相關閱讀:

40年,草原上的光陰故事①丨舌尖上的變遷

40年,草原上的光陰故事②丨草原上的安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