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騰錫勒草原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南部,輝騰錫勒的主景區黃花溝的40平方公里範圍內分佈著99個湖泊,在海拔2000米高處,波光閃閃,招來一群又一群南國的鴻雁、天鵝、灰鶴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水鳥。
九十九泉是由火山噴發後出現無數山坑而形成的湖泊,蒙古語稱“敖倫淖爾希勒”,因山上有分佈不勻的大小99個淖爾而得名。這裡氣候宜人,山勢平緩,水草豐美,風光秀麗,即使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也不顯燥熱煩悶。偶遇氣候變化,更令人陶然。西邊濃雲密布,大雨滂沱,東邊卻是晴空郎朗,光華熠熠。有時,陰晴雨降就在一山之隔,一溝之隔。溫差變化大,盛産蘑菇和中藥材,還有鴻雁、天鵝、水鴨、黃羊、狐狸、旱獺等珍禽異獸。古人咏詩云:“湖波綠茵,雁鳴燕舞,水草相銜,魚遊鯉躍”。關於九十九泉,有幾則傳説:
北魏皇帝與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最早見於《魏書》。這是一部記載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王朝的史書。九十九泉的所在地,北魏時稱“武要北原”,現在稱“輝騰錫勒”。九十九泉高居於灰騰梁(灰騰:蒙古語,寒冷之意)之巔。其實,密布于方圓幾十里的灰騰梁頂上的大小泉池何止99個。這裡有名目繁多的小海子,如石門海子、鴻雁海子、馬尾海子、死牛海子、還有形狀不同、水面寬廣的大海子,如賈有海子、小青海子、狼鼠海子、調角海子等。每逢夏天到來,那一望無際的茸茸綠草,猶如連天的碧毯,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的野花,紫的、黃的、藍的、白的、紅的,裝點在大大小小海子四週,猶如仙境一般。難怪古代北方民族的幾代皇帝,都把這裡當成他們的行宮別墅,常來觀光。
拓跋珪當上皇帝後,經常來今察哈爾境內活動。道武帝天賜三年(406年)農曆八月,他由平城出發北巡,來到了今察哈爾西四旗境內。一路旌旗林立,傘蓋蔽天,車水馬龍,浩浩蕩蕩。他行幸豺山宮,遂至青牛山(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然後西登武要北原(灰騰梁),飽覽九十九泉秀美壯闊的風光。在文臣武將們的簇擁下,談笑風生,讚美這草原上的奇跡,讚美這神奇的九十九泉。臨離別時,拓跋珪命臣下建造石亭,立於灰騰樑上,做永久紀念。可惜,這石亭已無蹤跡!
10年之後,拓跋珪的兒子拓跋嗣也來九十九泉觀光。27歲的拓跋嗣風華正茂。他率領著大隊人馬,先在牛川進行秋獵,然後臨殷繁水而南下,風塵僕僕,經今察哈爾右翼中旗直奔九十九泉。由此可知,這九十九泉在北魏鮮卑皇帝的心目中,居於何等地位。把灰騰樑上這些大小無數海子命名為九十九泉,最早載入史冊的,是拓跋鮮卑皇帝。
契丹皇帝與九十九泉
隋唐時期,今察哈爾境內主要是突厥人遊牧的地方,突厥是由西北新疆一帶興起逐漸強大而向東遷移的遊牧民族。隋唐時期與中原王朝長期和睦相處,對開發與建設這個地區有過一定的貢獻。石人墓就是突厥人留下的遺跡。與突厥族同時出現,並且在隋唐時期逐漸強大起來的又一個遊牧民族,就是活動於赤峰地區西拉木倫河一帶的契丹。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遼王朝。在立國之前,阿保機曾親率7萬騎兵,橫越今察哈爾境內,來雲州(大同)與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相會,結為兄弟。遼太祖神冊元年(916年),今整個察哈爾地區便成了契丹王朝的轄地。遼世宗天祿五年(951年),契丹第三代皇帝耶律阮登臨九十九泉。同年六月,他在九十九泉舉行夏捺缽(捺缽:契丹語,皇帝出行所在之地),避暑觀光。八月,他召集各部首領,統率各路大軍,聚集于九十九泉一帶,商討決策軍機大事。
繼遼世宗之後,來九十九泉的另一位契丹皇帝是遼興宗耶律宗真。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九月十二日,耶律宗真集結各路大軍于九十九泉一帶,討論部署征伐西夏的行動方案,前後達二十天之久。十月初,正式由九十九泉向西夏進兵。遼興宗這次對西夏的戰爭遭到慘敗。但為了進一步加強遼對西夏的軍事控制,將大同府升為西京。今察哈爾地區便成了西京道的轄地。
窩闊臺與九十九泉
窩闊臺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三兒子,史稱元太宗。他是一員勇猛戰將,跟隨父汗伐金朝,攻西夏,定西域,戰功赫赫。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西夏途中駕崩。窩闊臺繼位之時,正是向金王朝大舉用兵之際。戰火在關中地區燃燒,烽煙在伊洛之間翻滾。在日理萬機的日子裏,窩闊臺率部來到了九十九泉,在這個橫空出世的官山之巔,既可高瞻遠矚,也可避暑消夏。
由於窩闊臺的大帳設在九十九泉,這裡便成了指揮作戰的心臟。隨著這“心臟”的劇烈跳動,一道道征伐的號令從九十九泉飛出,接著引出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攻城血戰。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一份份告捷的戰報又向九十九泉飛來,同時也卷來了一陣陣瀰漫天際的煙塵。無數傳遞號令與捷報的戰馬飛奔的鐵蹄,叩擊著通向九十九泉的條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