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新聞>

你所不知道的內蒙古草原上的那些事兒(二)

2016-12-29 10:33:47 |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 作者:楊臻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繼上一期看過內蒙古的獨特風情後,這期小編就帶各位去欣賞內蒙古的另外一面吧~

繼上一期看過內蒙古的獨特風情後,這期小編就帶各位去欣賞內蒙古的另外一面吧~(圖:內蒙古旅遊局)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由於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後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現今的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園佔地約5.5公頃,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鄰的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為5A級景區。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讚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款式風格、布料色彩和縫製工藝等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産實踐中逐步完善形成的,不僅匯聚了蒙古民族的智慧,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社會生活。馬永勝説,隨著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在重大節慶日,平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內蒙古人穿起了蒙古族服飾。

五當召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錯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始具今日規模。因召廟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500余間,佔地300多畝,分佈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築,群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

昭君墓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説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西元前的西漢時期,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旅遊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