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蘇魯錠和瑪尼桿

2016-11-07 11:37:33 | 來源:呼和浩特民俗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過去,在呼和浩特地區許多蒙古族戶家的院內及其他地方,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立著的桿子,像旗桿一樣,這些桿子都是當地蒙古族群眾作祭祀用的。

  過去,在呼和浩特地區許多蒙古族戶家的院內及其他地方,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立著的桿子,像旗桿一樣,這些桿子都是當地蒙古族群眾作祭祀用的。桿子的名稱有兩種,一種帶有矛飾的叫“蘇魯錠”,一種沒有矛飾的叫“瑪尼桿”。
  蘇魯錠,也稱“蘇魯定”、“蘇立德”,一般高約3米左右。在桿的頂端裝有一隻三叉矛,俗稱“三股叉”(亦有單叉矛的)。矛叉下有一圓盤,圍綴著一圈黑色的牦牛毛。
  蘇魯錠,在蒙語中有旗桿和旗幟的意思。在我國,古代時就有用牛毛牛尾絡于竿頭作裝飾製成的旗幟,以作為敬賢禮聖的標誌。相傳,蘇魯錠曾是當年成吉思汗出征作戰時使用過的一種武器。以後配上了牦牛尾作裝飾,成了古代蒙古族的軍徽和旗幟的標誌。成吉思汗逝世以後,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將蘇魯錠作為一種聖物來祭祀、供奉。

  過去,每年農曆的三月間,當地的蒙古族群眾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參加祭祀的人把整羊、奶酒、奶食等食品都一一擺放在蘇魯錠前供奉,並虔誠地向蘇魯錠叩拜,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和緬懷之情。到近代以後,這種習俗逐漸被融合到祭祀瑪尼桿的活動中了。
  瑪尼桿,也稱“摩尼桿”、“瑪尼畔桿”。瑪尼桿的頂端沒有矛叉裝飾。其重要特徵是:在桿上挂滿了各種色彩的經旗,故又稱“經旗桿”。
  瑪尼桿,源於喇嘛教,是喇嘛教傳入呼和浩特地區後出現的一種祭祀物。至今仍是喇嘛教寺廟中特有的標誌之一。祭瑪尼桿,最初只在寺廟進行。以後,隨著喇嘛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祭祀瑪尼桿的宗教儀式也隨著流傳到民間,並且形成了一種民間的習俗,流傳至今。

  祭瑪尼桿,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寺廟中專門祭祀的,一種是民間百姓祭祀的。
  寺廟中的瑪尼桿,一般高約10余米,桿身粗大,裝飾華麗,頂端綴有彩色筒幡,均為兩根對稱而立。兩桿之間,拉一根繩索,上面懸挂著各種顏色的經旗。經旗,又稱“祿馬風旗”。是喇嘛教特有的一種祭祀用品。它是用手工刻在木板上,然後印在綢布上的一種旗幟。在旗面上,中央印著一匹帶翅的飛馬,四角配有龍、鳳、獅、虎和佛八寶、十二生肖、日月、八卦以及佛像、藏文經字等圖案,含意很多。
  寺廟中的瑪尼桿,一般不作專門祭祀,只是每年換一次新的經旗,裝飾一新而已。
  民間的瑪尼桿,多設在戶家的門前,高約3米左右,均為單根,無華麗裝飾,較為簡陋。僅從桿頭係一根繩子下來,專門用於懸挂布條、經旗等。
  每逢祭祀之前,人們將舊旗取下,換上新旗,祭祀時,人們圍在瑪尼桿下,將事先準備好的柏樹葉點燃,讓青煙嫋嫋地升上天空,此時,人們開始望空叩拜。叩拜之後,再將酥油、奶食等投入火中,供祭神靈。最後,人們嘴裏喃喃地念著佛教吉祥語,開始圍著瑪尼桿轉。轉過數圈之後,即可離去。後來的人們,則重復上述程式。平時每遇逢年過節,或娶妻生子、大病小災等事時也都要到瑪尼桿前祭拜。

  祭祀瑪尼桿的活動,融合了蒙古族祭天神的習俗。在蒙古族群眾的心目中,瑪尼桿是神聖的,認為桿上有神靈駐守,可以通過它向天神轉達願望。祭祀瑪尼桿,同時也把祭祀蘇魯錠的習俗融了進來。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瑪尼桿,在桿頭上仍然保留著一個矛叉裝飾,可以看出蒙古族早期祭祀蘇魯錠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祭祀蘇魯錠和瑪尼桿的活動逐漸被人淡忘,但至今仍有一些老年人還時不時地到瑪尼桿前轉一轉,表示一下自己的心願。(源自:呼和浩特民俗)

點擊排行